新春走基层丨一杯热水、一辆流动车,这群青年坚持送温暖10年
2023-01-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寒冬腊月里,上海市奉贤区泽丰路566弄汤臣臻园小区门口每天晚上都停着一辆白色的车,车顶亮着一块“外卖小哥暖心驿站”的灯牌,在夜色里散发暖红色的光,时不时有外卖小哥停在这辆车前,然后有穿着奉贤青年志愿者荧光马甲的人为他们递上一杯热饮和物资。

据悉,这是奉贤区金海街道拾光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公益冲锋车,他们从2022年12月25日到2023年1月20日每天晚上都坚持在寒风里为外卖小哥送温暖,这里也是上海团市委设置的小哥服务驿站。在这之前,拾光青年志愿服务队坚持为老人拍照送温暖长达10年。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团队负责人及95后成员,了解到了这辆流动小哥服务驿站车背后的故事。

寒夜里抖抖索索站路边

只为给小哥送温暖

1月17日晚上20:30,奉贤区泽丰路566弄汤臣臻园小区门口,拾光青年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郑瑜正在整理“外卖小哥暖心驿站”的物资,不远处路口有一名志愿者在向路过的外卖小哥宣传:“我们在那边设立了一个小哥服务驿站,你可以去喝杯热乎的,还可以领一些防疫抗寒的物资……”不一会儿,一名外卖小哥走了过来询问:“真的能免费领吗?我需要这个还有这个……”领好物资后他又骑车忙着去送单了。

郑瑜告诉记者,拾光团队积极响应团市委、奉贤区团委号召,把青年中心流动站变身成流动的小哥服务驿站,同步开展“你送餐·我送暖”公益活动。此外,汇聚街道党群部门、辖区爱心企业、团员青年等多方力量积极筹措物资,为小哥服务驿站提供充分资源保障。此次公益活动自2022年12月25日开始,直到1月20日结束。

每晚18:00至20:30在汤臣臻园南门口,拾光团队志愿者都会坚守在路边,为寒冬里仍在送单的外卖快递小哥和有需要的市民提供N95口罩、抗原、湿纸巾、暖宝宝、暖姜水等防疫物资和爱心服务。截至目前,已为1100多位外卖小哥及市民提供物资累计送出物资4200余件。

最近寒潮来袭,上海气温跌破冰点,街头夜间冷意恐怕更难捱。“其实是冷的,我们抖抖索索地站在路边就是为了给小哥们传递一些能量,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想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拾光团队成员、青年志愿者张雨诗出生于1997年,在其他成员“阳”了的日子里,是她和郑瑜两个人坚守在小哥服务驿站。

据郑瑜介绍,常在附近送单的一些小哥已经对准时准点现身街头的这辆流动小哥服务驿站车很熟悉了,有一对外卖小夫妻过来对他们说道:“哪怕我今天晚上没单子了,我看一下时间20:30还没到,我们就过来溜一圈,哪怕跟你们打个招呼问个好也好,我就是过来看看你们在不在这里。”

“他们看到我们在这里之后会觉得特别的安心,所以我每次都跟小伙伴说,我们一定要亮起那块灯牌,它就好像寒夜里的一盏灯,小哥们看到会觉得很温暖,也就有了前行的方向”,郑瑜说道。

当天晚上还有个外卖小哥给拾光团队志愿者送来了棒棒糖,他说:“你们给我们做这些公益活动献爱心我们很开心,所以我也给你们送点糖让你们也甜甜心。”据郑瑜介绍,这个小哥已经和他们熟识了,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送来棒棒糖,次数多了,也不忍心拂了他的好意,大家也就乐呵呵地收下了。

十年初心不改

拾起青春梦想点亮星光

这辆小哥服务驿站流动车其实是郑瑜从二手市场淘来的,他把它改造成了拾光青年中心流动站,以流动的形式,在全区范围内提供便捷的志愿服务。小车配备了17寸显示屏,链接相机方便老人挑选照片,大功率的移动电源和电水壶,在寒冷的季节能为有需要的群众端上一杯热水,车上还装备了天幕和便携桌椅,方便志愿者开展活动。后备箱还有个50寸投影设备,可用于展播二十大专题片、宣传二十大精神。随着小车功能的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举措及其内涵也在不断延伸丰富。

郑瑜戏称这辆车为“小破车”,实际上它却是拾光青年志愿服务队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车上的17寸显示屏背后是这支团队坚持做了十年的公益活动,为老人拍照片,送温暖。团队成立至今,已为万余名老人与数千名困难儿童、学生提供志愿公益服务,拍摄、打印照片15000余张。

2013年,拾光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发起人郑瑜还是一名乡村通讯员,出去拍新闻时有位老人突然主动对他说:“你能不能给我拍张照片?”郑瑜有些惊讶,因为那时拍照已经很普及,竟然还有人没拍过照片?后来他才发现,“真的有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拍过一张生活照,有的老夫妻一张合影都没有”,于是他动员朋友和他一起开始为老人拍照做公益,他们给团队起了个名字,叫做拾光,寓意“拾起老人美丽的笑容,定格老人幸福的时光”。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郑瑜说他发起拾光的时候正年轻,如今已经成为依旧热血青春的“大龄青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志愿服务内容的拓宽,拾光的寓意已经变了。郑瑜告诉记者,2022年他们把拾光的口号改成了“拾起青春梦想,点亮满天星光”,现在团队已经有了33名成员,有警察、医生、老师、城管、还有很多新兴领域青年,“从拾光到拾起青春梦想,我们想发挥年轻人的朝气为城市助力,让整个城市更加温暖。”

张雨诗是一名自由编导,共情能力强,毕业那年她扛着相机跟着郑瑜拍了拾光团队的纪录片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后来也加入了拾光,曾经有受助者握着她的手感动大哭,“可能是因为我们真的关注到、关心到了他们,真正地给予了他们实质性帮助吧”。

“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和他们那种觉得你们真的太好了的那种眼神和表情,对我来讲是一种收获和激励,激励自己未来要变得更强大、帮助到更多人,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壮大团队的力量,辐射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张雨诗说,“郑老师已经坚持了10年,未来我可以做他的接力棒,继续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