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里闹元宵,上海非遗唱主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今天是元宵佳节,80后彩灯传承人龚智瑜早早地赶到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有很多孩子和家长在等着和她一起做兔子灯。中华艺术宫里今天闹元宵的气氛热烈,而一批非遗项目给市民带去了浓浓的民俗体验。
“上海灯彩”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而元宵节到来的这几天彩灯传承人龚智瑜就相当忙碌,每天都要赶几个地方教市民扎彩灯。而今天是元宵节的正日子,所以龚智瑜的这一场互动体验看得很重。上海灯彩形式多样,兔子灯只是其中一种。龚智瑜的兔子灯轻盈活泼,上面还施以彩绘,提在手上赏心悦目,尤其受到今天观众的追捧。
另一边的“面塑”展示区域,也是挤满了体验了观众。面塑俗称“捏面人”,由传统面花演变而来,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面塑也是非遗大家庭里的重要成员。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其实各地的面塑都风格不同,上海的海派面塑尤为灵动精巧。这次中华艺术宫请到的是面塑非遗传承人张春莲,由她来教观众一起来捏可爱的小兔子。虽然面塑有“立体的画,无声的戏”之称,但今天的体验现场其实格外热闹,充满了节日气息。
木刻油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相当古老的技艺,这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今天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木刻油印区域设置拓印体验活动与丝网刷刷乐体验,以“兔子”为主题,烘托出兔年氛围。拓印过程简单易学,短短几分钟便能收获自己创作的版画作品。活动现场还可以将拓印的兔子图案制作成年历,凸显立体的肌理效果,极具艺术性。
除了这些非遗之外,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今天还同时推出了“绘小兔灯”“做幸福云朵”等一系列互动性很强的手作活动。
今天下午由策展人、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王彬为观众导赏“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介绍“海派”所处的历史人文背景,及其与历代艺术流派的不同之处,进而讲述“海派”各时期的主要代表性画家及其艺术风貌。“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史脉展”也开展了专题导赏,中华艺术宫教育部专家沈骅带领观众与馆藏的珍贵月份牌来一次亲密接触。从《武松打虎》《西厢记》,到《春游》里的春风轻抚,那些深受百姓喜爱的烟火气,也为这个元宵节增色不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