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社区,非遗是百姓生活原来那味儿
2023-02-16 专题

烟火气回归社区。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春节刚过去,很多旅游归来的市民还在津津乐道眼见耳闻各地那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比如河北的舞狮子,潮汕的“营老爷”,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有声有色,好不热闹。其实,民俗非遗的热闹不但外地有,上海也不少。近日,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一场“行街会”就让此地的居民大呼“扎劲”,让各地来客开心。

  回归社区  

非遗本是这里的烟火气

我们曾多次报道杨浦区四平路街道“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近日,这条小街热闹了起来,不长的小街张灯结彩,披红挂绿,摊位林立,人头攒动,四平路街道主办的非遗民俗活动——行街会就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杨浦文化馆非遗保护培训调研部许宗文告诉记者:行街会是杨浦区的市级民俗非遗,其保护地就在四平路街道,在这里举办行街会,本乡本土,原汁原味,与当地居民生活融为一体,这才是非遗的活化传承。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不大,更像条弄堂,居民们走出楼栋,立刻融进了这充满喜庆味道的场景之中。

短短的小街摩肩接踵,除了行街活动,主办方还特意邀请了区内很多非遗传承人前来参加活动,两旁的集市摊位,18位非遗传承人或表演绝活,或指导居民们体验,欢声笑语,不亦乐乎,几乎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人。

学习曹素功墨锭描金工艺是一个大受欢迎的非遗体验项目,来自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的非遗传承人一边讲解示范,一边教小朋友体验。在电脑时代,这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书写工具吸引了很多孩子们。

宋代点茶也是行街会上的大热门。随着《梦华录》等古装电视剧的播出,青少年对宋代茶文化有了浓浓的兴趣,茶艺专家将茶碾成粉末,冲泡后再用茶筅击拂,使之泛起汤花,形成茶汤。体验者坐在桌前,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一丝不苟。

行走在这条小街上的,很多是这里的居民,这条街是他们的生活场景,作为行街会的发源地和保护地,也是他们传承记忆和风俗的地方。如今,更多的非遗项目在这里亮相,大大丰富了行街会的文化内涵,使得行街会具有了更加浓厚的烟火气息。

  宾朋云集  

传统文化才有国际范儿

就像很多上海人外出旅游希望能见到当地民俗活动一样,四平路街道主办的第18届行街会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前来参与。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毗邻同济大学,也是同济大学创设学院与街道社区共同打造的,这里举办民俗活动,自然吸引了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附近高校的留学生和外籍教师。对于他们来说,这番热闹的景象是有趣的,捣茶击汤的仪式是新奇的,传承人剪刀下那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剪纸那简直就是天工造物。这些具有浓重民族文化色彩的技艺,无声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开去。

在这个社区,“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是一个充满现代感的所在,无论是“阿斯顿马丁”创新空间、朱哲琴“声音实验室”、中国首个“数制工坊”Fablab O中国等涵盖未来生活元素的餐饮、娱乐、新材料、出行、办公等多领域创新创业项目,还是科学家、艺术家与居民共同参与创新实践,将社区从一个“消费末端”变革为“创新源头”,都蕴含了同济师生和本地居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这个地方举行行街会,传统文化与未来向往天衣无缝地结合到了一起。

这样的感觉,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感觉“很棒”“很惊奇”,他们和这里的居民一起,行走在这条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街上,体验着诸多非遗技艺,感受着居民们有传承、有文化的生活方式。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