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长跑”与上万次操练,这位90后正成长为新一代航天“匠人”
2023-02-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梦天实验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今年,中国载人空间站还将迎接“新人”。在中国空间站进入常态化建设过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149厂的一批90后已成长为新一代航天“匠人”中的佼佼者,顾宋庆就是其中的一员。

  == 转战空间站开启七年“长跑” == 

2016年,刚参与神舟十一号试验任务的顾宋庆一回到上海,便转战到了空间站工程任务,开始了长达七年的“长跑”。对于拥有神舟、嫦娥等型号总装经验的他而言,每一次参与到新的型号总装、试验任务,不仅要有“啃硬骨头”的韧劲,更要做出让客户满意的放心产品。

梦天实验舱的资源舱是顾宋庆首次接触的空间站产品,是集动力导管、设备电缆、热控系统于一体,涵盖飞行器总装的各类要求和要素的舱体。在研制之初,为了能在总装前系统了解到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该舱体的设计图纸由二维纸质变更为三维数字化模型,这也是首次全三维模型下厂总装的型号。

“原本的图纸上,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设计要求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顾宋庆介绍道,“三维总装,就像打开‘盲盒’一样,我们要一点点把设计、工艺要求从中寻找出来。”在三维模型的使用初期,他时常和设计师、工艺员一起讨论如何将产品的逻辑树能更好的展现出来,他们一边总装、一边完善模型。 

自从三维总装系统上线后,飞行器总装现场再也看不到纸质的设计图纸。导管、电缆之间“纵横交错”的装配关系、空间关系,都能通过数字终端设备在总装之前见到它的“真面目”,从而增加了总装时产品的可视性和可读性。

如今,在三维模型的“加持”下,顾宋庆能得心应手的总装每一个舱体。随着指尖的一次次“滑动”,舱体的内外结构中,哪里会干涉,哪里需要做好防护,都被他琢磨透了,总装效率变得更快、产品质量变得更高。

顾宋庆正在安装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舱上设备

  == 空中几分钟操作地上练习上百次 ==  

在中国空间站工程任务中,如何做好太空中舱外维修和保养是确保空间站长期服役的基本要求。为此,在梦天实验舱总装过程中,就需要通过试验验证来确保每一次操作的“万无一失”。

走进149厂空间飞行器总装厂房,顾宋庆正穿戴着特制的手套、头盔、系好安全绳,感受一次“太空飞人”,准备开展一次舱外模拟修复操作。

随着舱体验证平台被推入操作区域后,安全绳被升起,顾宋庆的身体缓慢离开地面。为了更形象的模拟太空中的操作方式,他还需要将身体处于水平状态,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首次“太空”舱外设备维护便开始了。

原本“驾轻就熟”的装配过程,由于佩戴特制手套、头盔等缘故,顾宋庆的手部关节运动范围有较大的限制,就连平时正常的抓握和旋转都变得异常困难,操作动作显得格外笨重。同时,由于头盔对视线的遮挡,他必须反复调整自身姿态,选取最合适的角度对周边环境进行观察,根据设计操作要求,每安装一个螺钉,他就要在相应的位置停留数分钟,并通过相机记录下每个操作的位置和流程,为后续航天员操作编写维修手册打下基础。

“被吊起后,整个视角都发生了变化,原本站立就能看到的地方被设备挡住了。”顾宋庆回忆道,“而且,一次操作下来,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身体却感到了疲惫,回头想想宇航员也没那么好当。”

虽然仅短短几分钟的操作,顾宋庆却在地面上练了上百次,为的是寻找到最合适的操作位置和最快的操作流程,让航天员以最快、最精准的操作完成每一项工作,从而减少潜在的风险。“万无一失”就是进行一万次的验证,在一万次的操作中寻找最合适的操作。

  == 愚公移山保证“无懈可击” ==  

2018年底,随着梦天实验舱密封舱体正式交付到149厂,看过无数次模型和其他舱段的顾宋庆,面对这个庞然大物依然感到万分震惊。作为中国空间站工程的实验舱的舱段之一,密封舱的500多根导管、300多台设备、重达1吨多的电缆总装、测试曾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他们必须有着“愚公移山”般的毅力,一点点把它“搬”完。

此次密封舱的总装是八院首次实施的密封舱体,无论是设计团队、工艺人员,还是总装操作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在坚守的日子里,他们沉下心来,去除浮躁,心存敬畏。当时,顾宋庆正带着5位平均年龄仅25岁的总装团队开展着各项工作。

坚守的日子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对于密封舱体而言,如何做到微生物防护也是头等大事,怎么防护、怎么消毒、怎么控制……都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一次次微生物采样测试、一次次操作规范化培训后,顾宋庆和他的团队才能够适应在防护模式下的总装工作。他们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宁可在总装之前进行繁琐的各项准备,也不愿在检测后发现“问题”进行“二次返工”。这份敬畏之情,让总装的质量做到了“无懈可击”。

面对总装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顾宋庆不单单需要从总装入手,他还需要对相应的图纸、原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认知。通过总装前的技术条件梳理,他们以计划流程、技术流程、产品流程、总装流程相结合为抓手,依据设计文件,梳理和制定装配过程中的关键点、强制检验点,明确了各项操作技术要求,从而保证了过程风险管控闭环。就好比“海绵”一般,他不断吸收着新理念、新技术,也迅速成长为可独当一面的骨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