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一抹水彩,折射上海美感60年——《朝花夕拾——馆藏查寿兴水彩画作品集》欣赏札记
2023-02-19 生活

沈小栋

兔年春节,上海豫园、外滩再现游客“人从众”。但真要看懂上海,光去豫园、外滩可远远不够,有机会去趟中华艺术宫,才可能更深入领悟这座城市百多年积淀的文化密码。兔年伊始,中华艺术宫就举办了多场重量级的跨年美术大展,可以让人直观体验什么才是“海派”。

在中华艺术宫33米展厅,题为《朝花夕拾——馆藏查寿兴水彩画作品展》,集中展出了海派水彩代表性画家查寿兴的百余件个人作品(其中有82件是中华艺术宫馆藏作品)。展览以一位画家近60年的个人创作历程为主线,展示其“中为洋用”的海派水彩创作理念,表现当代海派美术家对西方美术从仰视到平视,对中国传统美术从俯视到正视,进而创新融合中西方文化深层理念的大胆探索和实践,生动描绘上海市民生活的作品也折射出近60年来上海城市美感体验的巨大变化。

作品《小村印象》

1963 《公园秋色》

2021年的沪语电影《爱情神话》让不少网红纷纷去“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这个上海“文艺”地标打卡,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一带就很有“文艺范”了,海派水彩名家李咏森当年在附近的新乐路上开了家“现代画室”,而当时家住富民路的少年查寿兴正是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最爱,那画笔下立体而生动的写实水彩,触动了他最初的美感心弦。

1957年,他靠自学水彩写生的特长成为光新路第二小学的专职美术教师,从此开始了长达60多年的水彩教学生涯。《公园秋色》正是他创作于1963年的一幅写生作品。

这是幅不到17厘米宽的小画,如今正安静地挂在中华艺术宫的展厅一角。

创作于上个癸卯兔年的这幅写生作品幸运地躲过了整整一甲子的风风雨雨,如今已正式成为中华艺术宫馆藏作品,将成为今后无数美术研究者探究上世纪60年代海派水彩发展脉络的标志性藏品。

整幅作品严谨地按照写实的单焦透视法绘制,在极小的尺寸中,虽然画家用大块的深褐色展示秋景,却并不压抑,查寿兴通过树枝间的留白和近景中景远景色彩的浓淡变化给观看者带来极强烈的空间纵深感,而在画面的C位,是寥寥数抹暖色调描绘的一对母女,红衣褐裙的年轻母亲正轻抚女儿的头发,让整幅画面的气氛温馨宁静,安详而又充满生活情趣。

1963年的上海,在商店里买不到时尚衣物的上海女性会拿起剪刀自己裁制婀娜的女装,让这座城市的街头依然保持都市生活的那份独特美感,画家的写实之笔记录下的正是当时当刻一位普通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倔强与坚持。

这一年,25岁的查寿兴有幸成为首届上海群众美展中最年轻的作者,被邀请参加上海市美协座谈会,并有了当面与李咏森、雷雨、张眉孙等知名写实水彩画家探讨画技的机会。

写实风格正是上世纪60年代最主流的海派美术画风,虽然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刘海粟、林风眠等海派名家就曾试图将在法国画坛崛起的印象派画风传播到国内,但徐悲鸿等美术教育家提倡的写实主义却最终成为主流,并在解放初的10年中迅速向全国普及。饱受战乱摧残的华夏大地迫切需要更务实的现代美术教育,为城市生活带来现代感的建筑、服装、交通工具,塞尚、莫奈、梵高们还得再等等。

1983 《家》

如今,莫奈的睡莲、梵高的葵花已成为在上海成功举办美展的IP,每逢这些印象派作品来沪展出,往往一票难求。而出游巴黎的上海时尚男女逛完老佛爷后,也会特地去杜勒丽花园的橘园美术馆打卡,在莫奈睡莲巨作前拍照发送朋友圈。

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美术界因照相术的横空出世陷入创作道路的选择困境,当时的一批新锐画家从英国水彩画和东方艺术中汲取灵感,率先放下对形与线条的执念,将内心对外在事物的印象显化为光与色块,开创出印象派的辉煌时代,并为后续西方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探究内心世界开辟先河。但让上海这座东方城市接受这种非写实性的美感体验其实并不容易。

直到1973年,已步入中年的查寿兴才第一次在上海美协的资料室看到法国印象派画册,那一刻他被深深触动,从此开始跳出写实绘画的固有模式,尝试借鉴印象派中的点彩法、对比色、并置法等拓宽传统水彩画的表现领域,并自创光影表现技法语言,但也因此遭遇各种非议,一度连教画的资格也被剥夺。

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变,查寿兴的艺术生涯也终于峰回路转,这一年,他受邀参加改革开放后上海市首届水彩画展,在徐汇文化馆与刘海粟、朱屺瞻、关良、李咏森、潘思同、雷雨、哈定们一起,率先打破中国水彩画界多年的沉寂。但即使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对他个性化画风的非议依然不断。

1981年,他的作品《岱山礁石》被批评为“没有海平线的风景水彩画”,苦闷中,时任上海美协理论研究室主任何振志鼓励他:“你(查寿兴)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画,不必听别人说应该怎么画。”这句话终于打开了他过去时常被写生对象束缚的困境,从此进入创作的自由王国,开始将画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融入写生作品中,将内心更完美的世界呈现到画纸上。

1983年,他创作出《家》这一力作。在这幅作品中,画面的主角不再是具体的一盆花或一幅自然风景,而是斜照进上海老屋内的一束晨光。阳台上的绿植、彩色玻璃窗缝隙间透过的阳光跳跃在屋内的沙发上、餐桌上、老旧地板上,呈现出复杂又对比强烈的斑斓色彩和光影效果,每一抹色彩都既是写实又是内心情感的直接载体,让逆光下的各种色彩在观者感知中瞬间被还原成一种温馨和充满活力的整体美感体验,让观者感觉并不是在欣赏一幅画作,而是在与画家直接进行情感和底层情绪的沟通,感知到画家这一刻对新的一天的本能欣喜,和对即将到来的更美好改变的雀跃之情。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市民生活正从一成不变到日新月异,都市生活重新焕发出个性,焕发出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生命力。正如作品《家》所呈现的,那是对大时代到来的欣喜与渴望。

同时,海派美术界也又一次睁眼看世界,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作品先后密集呈现在海派美术家面前,给他们带来创作理念的巨大冲击和启示。

上世纪80年代初,海派画家吴冠中率先提出了著名的“内容决定形式?”之问,查寿兴《家》创作的两年后,轰轰烈烈的“85美术新潮”也从上海启动,彻底破开了中国美术界的理念坚冰,让现当代艺术作品得以登上中国美术殿堂。

1986年,查寿兴的《家》入选改革开放后的首届全国水彩画展,时年48岁的他也正式成为上海市美协专业画家,并受邀与哈定等12名上海知名画家共同举办上海美协水彩联展。

1999 《庭园》

《庭园》是本次个展中最具视觉震撼力的作品之一,观众常常会在这幅作品前久久驻足,不忍离去。

整幅大型作品描绘了灿烂阳光下满庭盛开的繁花和其投向地面、台阶、墙壁、半掩屋门的光影。几近工笔画的细致笔触让人产生强烈的真实感、现场感。而色彩虚实的精到处理又让画面的整体协调性和情感表达得到进一步强化。

然而这并不是一幅写生画,而是画家午睡时的一个梦境,画家用几十天的时间一分一分将这份心中的美感一一具象出来,映照出内心对家园的热爱。

“江南文化中,有家还要有园,才是完整的家园。”查寿兴说。

上世纪90年代,上海迅速的市场化转型带来了惊人的财富,也伴生着社会阵痛和人心浮躁。当上海市民生活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名牌标识时,艺术空间里也出现了各类舶来的新潮名号和“美术形式拷贝复制风”。查寿兴此时却沉下心来,将大量时间放在对中国传统水墨气韵的研究和对江南文化深层底蕴的体悟上。并首先在水彩写生技法上大胆提出“中为洋用”的主张,力图把中国数千年的美感体验和人生智慧融入现代美术语言之中,加以传播与弘扬,来消解都市浮躁之气。

早在宋代就经历过财富极大冲击的江南文化,自有应对物欲和浮躁的底蕴。江南人早早就将诗意、禅境融入门前庭园的花草树木之中,一缸荷花、几尾锦鲤就可点醒黄粱梦中人,繁华易逝,人生无常。也正是对家园的美感体验让江南人面对一场场家国兴亡时,能始终坚韧负重、向善而行,一次又一次从头再起。现代都市人,依然需要有一座美丽的心灵家园,才能坐看云起,不致被外在世界的跌宕起伏带晕节奏。

《庭园》的诞生让查寿兴的“中为洋用”创作理念迅速产生全国和国际影响,2000年,《庭园》入选“上海水彩画研究会与香港水彩画研究会联展”。该年12月,查寿兴正式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专业画家。一年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又专程派员来沪,力邀查寿兴赴澳执教,并在澳大利亚举办中国绘画讲座和个人画展,向澳大利亚美术界传播中国美术思想。

2021 《雾里看花》

作品《雾里看花》

《雾里看花》是中华艺术宫收藏的诸多查寿兴个人作品中最新的一件,创作于2021年,也是本次大型个展海报精心挑选的封面作品。

这幅水彩画既是一幅充满现代感的抽象作品,也有着空灵悠远的中国意蕴。在画面中,花园里的鲜花、绿叶、池塘、山石都蜕化为非具象的色块与或大或小的点彩,一如视神经刚刚捕获到外部世界的光线信息,在大脑中才生成最原始的相,尚未添加任何的情感喜好与物象判断,便坦坦荡荡地呈现在心田之中。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些色块和留白中照见此时此刻自己的内心,欣者见欣,悲者见悲,悲欣交集者,则如见己心。

1910年,康定斯基创作了题为《第一幅抽象水彩画》的作品。这是西方美术史上第一幅纯抽象作品。当时他即断言,艺术必然从表现外在的物质性走向表现内在的精神性。

那也正是千多年来,王维、苏轼、黄公望们趟出的心灵小径,当年的中国文化大师跳开宫廷画师对一羽一叶的精描细绘,让一木一石成为直抒胸臆的视觉载体。

2021年的上海时尚男女已纷纷换上一亿像素的智能手机,对外部世界的观察精准到了远超眼球识别率的水准,但对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关照则依然如雾里看花。

每个人的心灵花园远比自家包包更难打理,心光照不见的地方有着各种暗伤与暗能量潜伏。这时候一幅优美的抽象画比一百本心灵鸡汤更有力,那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快意和慰籍。没有苛刻的是非批评与善恶评判,只是出自人性的美感共鸣与示范:每个人的本心都可以更宽广更坦然,可以更通透更豁达,可以更明丽更空灵。

莫奈当年在巴黎杜勒丽花园里留下的正是这份体悟。如今85岁的查寿兴用他的一抹水彩也将这份东西方文化共同拥有的底层智慧带回给此时此刻的上海,相信兔年去逛中华艺术宫的年轻人会收下这份厚礼,走出更沉稳自信的人生。

(本文作者沈小栋,新民晚报编辑,香港大学硕士,长期从事评论和新闻采编工作。

画册《查寿兴绘画五十年回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画册《朝花夕拾——馆藏查寿兴水彩画作品集》,收入查寿兴82幅代表作,中华艺术宫刊印。)

沈小栋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