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打造15分钟课后“美育圈”,330美育课堂来了
2023-02-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下午三点半,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吴中路小学五年级的李梓南就和小伙伴们来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上海市群艺馆,群艺馆活动部策展人陆寅兰姐姐已经在等着他们,要给他们在“海上年俗展”的现场上一堂美育课。

  == 330美育课堂好玩又好学 ==  

李梓南很开心,他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虽然学校里也有艺术课,而且自己也经常去看艺术展览,但听陆寅兰姐姐这样的专家现场讲解,还是第一次。“真的学到了好多东西,这些海上年俗过去只是听爷爷奶奶讲过,现在看到了实物,和想象很不一样。”

另一边,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硕士、市群艺馆培训部声乐老师陈艺,在小剧场给汇师小学的孩子们开了一堂“初尝美声发声”体验课。“什么是美声?就是不用麦克风,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把声音传到最后一排观众的耳朵里。”为了避免孩子们觉得太抽象,陈艺又为大家努力找感觉。“美声的发声就像你的头发被人往上提,腿被人往下拉,这样人就打开了对吧?要有一种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感觉。”这种比喻让孩子们很惊奇,“原来美声这么好听,而且还很容易学,关键是要找到感觉。”一个孩子对记者说。

这是上海市群艺馆330美育课堂的第一节课。330美育课堂是针对学生研发开设的。“330”指的就是下午3点30分,是学生放学的时间。上海市群艺馆善于针对成年人和学生的工作学习节奏来推出课程。之前他们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就是晚上7点上课的,为的就是方便市民下了班来上课。也因此,330美育课堂又被很多市民亲切地称为少儿版市民艺术夜校。

  == 330美育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  

今天第一堂330美育课,除了有策展人的艺术展导览、“初尝美声发声”体验课外,还有曾获2019年陈伯吹国际儿童原创插画“优秀指导奖”的宝山区吴淞面塑非遗传承人冯秋霞带着孩子们捏面塑“福袋兔子”。来自吴中路小学和汇师小学的60多名同学参加了这堂美育课。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让孩子在一个小时之内能与艺术多多亲近,每个孩子都被安排了两节课。李梓南在听完陆寅兰的导览之后,又去上了冯秋霞老师的面塑课,在短短十几分钟之内做出了一个可爱的福袋小兔子,他觉得好有成就感。“下次有机会我还想来,在这里可以很快地学到很多知识。”

330美育课堂解决的其实就是一个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问题。吴中路小学教导主任姚洁华告诉记者,这是许多孩子们第一次到外面上课,群艺馆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他们感到很新鲜,上课内容也是他们喜欢的。

对于学生课后服务,姚洁华说,他们之前也有“330课后服务进校园”这样的计划,现在330美育课堂邀请孩子们离开学校走进艺术馆,这显然是一次极大的提升,“离开学校换到新环境,感受不一样,孩子可以用眼睛看。这些课在平时上课时也有涉及,但没那么深入,应该说330美育课堂是对学校学习的延伸拓展。这边老师专业性非常强,是学校达不到的。课程很丰富,选择也很多。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来,期望他们每个月都能来场馆。”

  == 为孩子定制15分钟“美育圈” ==  

上海市人大代表、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告诉记者,330美育课堂是市群艺馆与徐汇区教育局合作的一个项目,其目的就是首次向周边中小学开放课后美育服务。群艺馆有各种公共文化资源,而学校又有“课后服务”需求,所以两者一对接,就形成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今年上海两会,作为市人大代表的吴鹏宏提出了公共文化机构参与解决中小学生“课后服务”问题的提案,此次开课的330美育课堂就是对这一提案的落地。

吴鹏宏对记者说,近年来,上海深入实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民心工程,“双减”后不少学校采取“330课后服务进校园”的方式,提升广大青少年的美育素养,但是青少年走进文化场馆接受美育熏陶学习并不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织部分,上海各级文化馆都有展览、讲座、演出、艺术培训等阵地服务内容,可以通过邀请周边学校组织学生课后走进场馆的方式,让更多青少年在馆内欣赏和体验文化艺术,提升美育素养。因此市群艺馆整合文化艺术资源,率先开出330美育课堂,邀请周边中小学生走进文化场馆,丰富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内涵。

“15分钟美育圈”应该说是330美育课堂的一个关键词。把美育课堂限定在距学校15分钟的路程之内,就是为了方便学生课后到达,确保上课的方便和安全。据悉,330美育课堂将和每年学校开学时间同步,计划每周为周边中小学开展三到五次课后美育教学。美育课堂课程将根据参加活动的孩子们的学校、年龄,与学校合作个性化定制以文化展览、中华传统艺术导赏、非遗手工体验、电影观赏等活动,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指导老师则以专业院团、院校的艺术家、市群艺馆或其它文化馆的专业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主。

“我们期待通过邀请青少年走进场馆,接受文化艺术的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培养青少年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不断改进美育课程。”吴鹏宏表示,之后,市群艺馆将通过自身的示范引领,鼓励和指导各区文化馆,各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陆续推出330美育课堂,为更多中小学生提升美育素养。

走进文化场馆会给孩子们带来与学校学习不一样的沉浸式感受。比如孩子们在展厅里感受上海民风民俗,在小剧场里上一堂声乐课,还可以走上舞台一展歌喉。除了内容上的变化外,场景发生变化,能给孩子带来全新的体验,拓宽视野,从小培养他们走进各种场馆的习惯。这种习惯可以延续终身。目前第一期走进市群艺馆的学校都是场馆附近15分钟内可以抵达的学校,也有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会安排校车接送。“我们欢迎更多学校走进来。”吴鹏宏馆长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