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是否会患阿尔茨海默病?科普大讲坛专家来答疑
2023-02-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近期,我国一例“19岁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例”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这是目前报道的最年轻病例。为什么年轻人会患上这一通常被认为“老年专属”的疾病?这一个案是否预示阿尔茨海默病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2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认知障碍方向带头人郁金泰做客上海科普大讲坛,为大家答疑解惑。

    19岁就得阿尔茨海默症? 

   极罕见案例    

郁金泰为观众们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现历程。他提到,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最初曾被污名化为“精神疾病”。随着首例患者奥古斯特·德特尔(Auguste Deter)的确诊,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深。

“我们整个人生像一条抛物线,以前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是生命另一端会出现的问题。”郁金泰表示,老百姓都把阿尔茨海默病俗称为“老年痴呆”,往往认为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年轻人离之遥远,但最近我国报道的一例19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案例,让人开始担心,年轻人是否也有患上这一疾病的风险。

郁金泰介绍说,这一病例是目前报道符合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最年轻的病例。“该病例从17岁就开始有注意力难集中、学习困难的情况,18岁出现了短期、情景记忆丧失,阅读障碍和反应迟钝等,19岁时发展到无法完成学业。”郁金泰说,就好像脑子里有一块“橡皮擦”,最终诊断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一般早于65岁患病的都可以称之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郁金泰自己也曾碰到过一例33岁的确诊案例。“这个病例从2013年出现在医院迷路、无法完成简单任务的状况,2017年打工期间不能完成工作任务、遗忘工作,计算力下降、不会算零钱,时有答非所问、傻笑,性格从活泼转为沉默寡言,有玩水等幼稚行为,重复动作,到2019年已经无法工作,不会用手机,不会签名。”

从这些案例来看,年轻人的确存在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其发病率低,但危害重,不容忽视。“但大家也不用恐慌。”郁金泰介绍说,目前全球超过300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其中约9%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40岁以下的年轻人发病还是比较罕见的。“基本上罕见到比出门买彩票中了1000万的几率还要小。我所举的两个例子也都是极个别的个案。”他表示。

    如何预防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症? 

   保持健康生活    

经常丢三落四,说的事转头就忘记,这会不会是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征兆?不少人有这样的担心。郁金泰还是请大家放宽心:这种情况大部分都属于良性健忘。

“相比较而言,良性健忘一般存在主观性,是自我感觉,但是一样能完成学业,胜任一些比较复杂的工作,同时尽管自我感觉记忆力下降,但认知水平不会逐渐退化,更多可能是压力大或没休息好所引起的功能性问题。而阿尔茨海默病是可以用量表检查测试出来的,同时会有核心的病理改变产生指标异常,也会出现越来越差的情况,最终影响到学业、工作甚至正常生活。”郁金泰表示。

哪些情况可能是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呢?他也作了详细的科普——较短时间内记忆力发生非常显著性的变化,难以执行熟悉的活动,说话词不达意,出现时空错乱感,不清楚日期、时间和地点,判断力减退,处理复杂的经济事务有困难,经常丢失或错放物品,无法回溯步骤找回,情绪和行为改变,更容易激动、发脾气等,无法判断距离远近,无法区分确定颜色,与人沟通变得困难等,都是可能患病的症状。

对于公众关心的“阿尔茨海默病到底可不可以预防和治疗”这一问题,郁金泰表示,迄今尚无特效疗法可以阻止或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对于普通人而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管危险因素等是目前可以与之“对抗”的方法。他和团队所做的调研发现,高教育水平可使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降低51%,每天保持7个小时睡眠时间、中等强度的锻炼也可以预防得病风险。“要多读书、多玩乐,让大脑和身体都活动起来,不抽烟、不喝酒,把坏习惯都改掉,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悦。”他这样建议大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