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创新“核爆点”,环交大、华师大“大零号湾”2025年建成
2023-02-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2025年基本建成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核心区域17平方公里的“大零号湾”,让科创集聚区更具“科技属性”,形成创新“核爆点”。市政府新闻办今天下午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解读今天正式发布的《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

 ◆ 从创新平台向创新生态系统转变 ◆ 

副市长刘多介绍了上海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有关情况。据介绍,2015年“零号湾”在紧邻上海交通大学的西北角启动建设,经过不断发展,最初的“零号湾”实现“从0到1”的跨越,连同闵行区“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核心区域约17平方公里拓展为“大零号湾”,目前已建成投用高能级科创载体18个,入驻硬科技企业3000余家,一大批创新中心和成果项目相继落地,开放式科创街区初具规模。

《建设方案》的出台则将着力抓好“三个提升”——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二是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先行先试,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三是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强载体支撑、培育内生动力,加速集聚“硬科技”上市企业,形成千亿产值规模、万亿市值,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建设方案》提出“3+3+5”的重点任务举措。第一个“3”是明确三个阶段性目标。即至202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以上,估值亿元以上企业7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和高能级科技企业加速集聚,基本形成高质量产业集群和高品质创新生态,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至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至2035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战略科技力量逐步夯实,产出一批具备全球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第二个“3”是布局形成“CTO”三大功能区。其中,“C”是核心策源区(Core),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为核心,依托高密度的创新资源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支撑。“T”是成果转化区(Transform),以沧源路、剑川路为主轴,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以及师生“硬科技”创业。“O”是开放创新区(Opening),包括紫竹、江川滨江等区域,重点承接成长壮大的企业溢出和加速服务。“5”是积极落实五大行动计划。包括22项政策举措,涉及创新策源功能强基行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行动、前沿新兴产业引领行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行动和科创载体能级提升行动。

刘多表示,从零号湾到“大零号湾”,不仅仅是区域面积的相关扩大,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的扩大,而是从“创新平台”向“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变。目的就是要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集聚,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最终将“大零号湾”打造成为区域创新创业的“核爆点”。她表示,这一过程中将“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为牵引、以生态为保障”。

 ◆ 还将谋划新一批科创集聚区建设 ◆ 

如何更好推动“大零号湾”创新策源的源头作用,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表示,首先将聚焦创新引领力,布局一批重大科研设施和机构,统筹推进交大、华师大以及相关的龙头企业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优化重组和新建培育。围绕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包括民非类和企业类的新型研发机构。吸引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链上下游或者是跨领域跨部门的创新联合交叉研究。同时,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赋能初创企业,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同时聚焦创新竞争力,实施一批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如在上海交大开展了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首批试点,华师大成为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的第二批试点单位之一,通过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给予基础研究更长期更稳定更集中的支持,结合闵行区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产业领域,我们将加快启动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项目,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她表示,接下去还将布局数字经济、元宇宙、绿色低碳等新领域新赛道,开展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技术的研发。

第三是聚焦创新驱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围绕国家在上海交大开展的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争取更多的试点项目。“我们将持续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各类科创载体和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能级,打造标杆孵化器;重点支持科技部教育部批复的上海交大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未来产业科技园的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培育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高成长性的硬科技企业。”

“城市是大学的后盾,大学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引擎。‘大零号湾’的诞生是城市和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表示,上海交大以承担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作为契机,依托“大零号湾”,将用两个“一公里”来把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起来,一方面推动跑好开头的第一公里,做好重大平台建设、前瞻布局和行动计划。“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上海市支持下,启动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遴选了一批有想法有魄力的青年学者,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让源头活水更加充盈,更加有含金量。”丁奎岭表示。其次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主要从机制和支撑保障方面激发师生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徐枫还介绍说,除了环交大、环华师大“大零号湾”以外, 环同济和环上大科技园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通过整合同济大学设计、工程、环境等优势学科,2022年相关产业产值超过550亿元。“后续我们将开展智能建造未来产业科技园的建设试点工作,加速发展智能经济产业。”嘉定环同济科技经济圈则将聚焦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智能出行与智能网联等产业领域,打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的高地。

在宝山,环上大科技园则立足于全市北转型的战略部署,发挥大学科技园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特色产业园区等各类科创载体的联动优势,实现“大学科技园研发+园区生产制造”的发展模式。“我们还构建宝山科创生态圈,服务科创企业的加速成长,开展先投后补等改革创新试点,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接力,推动一批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成果,加速落地产业化。”

徐枫表示,今后还将根据全市东南西北的创新发展格局,谋划新一批科创集聚区的建设,如徐汇西岸滨江将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到应用的全线人工智能产业链,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将加快建设长三角数字新干线,建设芯片、物联网等创新产业的集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