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刷题的郭教授”用短视频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科普也有了应时而变、因势而新的新方式。书中专业的知识,变身为短视频中的生动讲述和趣味分析,用“硬核”知识连接青少年,成为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在西藏墨脱的丛林中寻找羚牛,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虫、蛇和鸟,在大理的猛禽保护中心观察红角鸮……身为高校教授、上海生态学会理事,郭光普用拍摄抖音短视频的方式开展自然课堂,用问题引发好奇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郭光普被网友称为“行走的生态学百科书”“科普博主中的段子手”。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谈及如何提高青少年对世界野生动植物的认识,郭光普说道:“我希望以科普为基础,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从追求有用的价值观,转变为追求真理和兴趣的价值观。通过拍摄抖音短视频的形式,让青少年了解并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 缘起 //
从小对自然和动植物充满热爱
“希望用科普视频调动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身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副教授、上海生态学会理事,郭光普在网络上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抖音科普视频博主“不刷题的郭教授”。视频中,郭光普头发天然鬈,科普动物“硬核”知识时,总是忍不住笑意,眼神中透露出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而每当谈及野生动物因为过度捕猎而濒临灭绝时,他神情凝重,呼吁大家保护野生动物。
视频中的郭光普常常处在自然的场景中,和动植物们亲密接触。他在云南大理州解说中药药材树莓,在腾格里沙漠与蹦蹦跳跳的五趾跳鼠邂逅,在天目山和中华蟾蜍亲密接触。这与他从小对于动物和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密不可分。“我老家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从小就爱在大自然中玩,在河中捉鱼摸虾。”郭光普回忆道。郭教授科普动物的方式脑洞大开,羱羊被赐名“摆脱地球引力的神兽”,时常在悬崖峭壁玩转极限运动;阿拉伯剑羚羊被比作戴着“京剧脸谱”,仅靠舔食植物上的晨露就能在50°C高温存活。在科普中,郭光普颇有趣味地讲述“反差萌”绿曼巴蛇的幕后故事,虽然剧毒却性情温柔有些害羞腼腆;生动介绍号称“恐龙的后代”的鹤鸵,“头盔”硬度堪比钢板,脚趾可以轻易将动物开膛剖腹。
互联网时代,科普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短视频平台也成为青少年喜爱的科普教育渠道。作为一名高校教授,郭光普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对科学深涩难懂的成见,在课堂之外,将严谨而富有逻辑的科学思维传播给青少年。谈及为何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动植物相关的科普视频时,郭光普说道,“短视频更易理解和感知,有助于推动科学破圈。我希望用抖音短视频的方式调动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了解动物热爱动物,大自然中蕴含着美和令人震撼的力量。”
// 打磨 //
查看大量专业论文精心准备文案
“部分文案至少用5小时的时间来打磨。”
视频中郭光谱讲解风趣幽默,单条视频点赞数最高时高达10万+。被网友称为“科普段子手”的背后,实则是个典型的“学者型”博主。查看学术论文,琢磨科普文案,每个数据、每个表述郭光普都追求科学依据。
如何让科普视频“干货”满满而又不枯燥乏味?郭光普说道,做科普不难,但做好科普却不易。“每个视频虽然看似时间不长,但文案至少会用5小时左右的时间来打磨。在科普时,我会按照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逻辑。这个逻辑也是世界规律的表现方式之一,我通过结合动物学,向青少年展示世界的运行规律。比如说我在做大熊猫什么时候从吃肉改吃竹子的视频时,为了科普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我查看了好多篇博士论文。”
为了让科普视频内容更加引人入胜,郭光普也根据网友的留言评论,调整自己的科普思路,通过还原动物的奇妙之处,揭开背后蕴含的硬核知识。没有翅膀的金花蛇如何“飞起来”?傻狍子是“真傻”还是“装傻”?如果东北虎和华南虎打架,谁更可能获胜?这里面有什么科学规律吗?这些问题在郭教授的视频中都能获得专业答案。
播放量最高的一条抖音短视频来自与“无齿之徒”壁虎的亲密接触,在视频中,郭光普主动让壁虎咬自己的手指,来证明爬行动物没有咀嚼功能,它们的牙齿只能防止食物脱落。郭光普透露道,“通过总结经验,我发现用启发式的问题开启科普,以及手中有实物的视频,在青少年中反响最好。最初,我想按照进化系统的方式来介绍动物,现在我发现,通过形态结构、功能结构和生态因子来介绍动物,这样的逻辑青少年更易于接受。未来,我打算尝试按照动物学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哺乳动物的教学顺序来做科普。”
// 探索 //
在科普视频中培养科学思维
“青少年应该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在郭光普的抖音账号的标签中,他写道,“不刷题搞懂生态,带你探险全国各大保护区”,正因如此,网友也称他为“行走的生态学百科书”。
在许多视频中,郭光普在西藏林芝,身后是南迦巴瓦峰,他还会出现在国家级保护区或是森林中,分享他在野外考察时发现的生物。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溪边进行溯溪时,郭光普发现了竹叶青,便顺势介绍判断毒蛇毒性的三个角度;在大理市猛禽保护中心,郭光普看到了“大眼萌鸟”红角鸮,讲解起动物拟态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躲藏”方式。郭光普补充道,除了从高原到平原,从东北到西南,从大陆到岛屿,他还在策划一系列更“接地气”的抖音视频内容,让观众认识“身边的自然”。“在平时上课无法远行的时候,公园、动植物园、花鸟市场、菜市场都有自然的元素,也是我平时会让学生去做调研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越来越多的老师、科研工作者化身抖音科普博主,用风趣的语言和充满互动感的方式,悄然拉近青少年与科学的距离。郭光普非常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我希望通过科普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将严谨的研究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融入到生活中,从而做到知行合一。”郭光普说道。让郭光普最高兴的是,当听到网友告诉他,因为看了科普视频产生了对生物和科学学科的兴趣,于是自己去查看专业书籍,引发进一步深度学习。
谈及如何向青少年做好科普时,郭光普提及了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郭光普非常赞同“最自然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句话,教育的全部内容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应该多来到自然,不仅能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爱,也能培养出身处逆境时迎难而上的勇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