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建议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2023-03-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社会与情感能力在促进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可培养的,但在学校教育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培养体系和路径也不完善。”当关注到这一问题后,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即将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一份提案,建议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针对这一问题,他开出了四道“处方”,分别是:明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和实施要求;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重视职前和在职教师自身能力及教学技能的拓展;推动社会与情感能力评估融入政策、实践和评价体系。

戴立益委员的提案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的回应。“考上大学其实不是学生们努力的最终目的,一个人在职场上是否会成功,往往取决于其是否具备专注力、人际沟通能力、碰到困难不放弃的韧性等品格。”倪闽景说道。

  ==  案例  ==  

家长抱怨孩子被针对,校长提出“反脆弱”

教育界颇有名气的“网红校长”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日前在主题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第十六届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上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接待了一位点名要见校长的家长,对方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面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觉得自己的孩子可能被针对了。“我后来跟这位家长讲了一个道理:我们的孩子将来总要走上社会,我们要培养孩子反脆弱的能力。《反脆弱》这本书提到一个概念,如果把一个玻璃杯扔在地上,这个玻璃杯就破碎了,这叫脆弱。如果把橡胶球扔在地上,这个橡胶球完好无损,这叫坚固。如果把一个雪球滚到雪地里,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这叫反脆弱。”

万玮认为,今天很多家长把教育和生活割裂开来,他们会跟孩子们说,你的任务就是读书,别的事情统统不用管。平时连小朋友看闲书都不允许。但生活不是从孩子离开学校才开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生活。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最缺什么?有这么一句回答点赞数非常高:从来没人教你友谊破裂、家庭不和睦、感情受挫、亲人离世、宠物生病、遇到创伤、被欺凌、抑郁焦虑、孤独、寂寞、压力大时该怎么办?不愁吃穿,满黑板的公式和文字,知道发烧了吃药,成绩差了恶补,唯独没有人把你的情感生存当回事。生活需要的技能学校不教,学校里反复练习的,到了社会上根本没用。”万玮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援引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  调查显示  ==  

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万玮谈到的反脆弱关乎社会与情感能力。其实,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对学生产生影响和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培养,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开展了相关调查。

调查显示,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教育系统对培养实践尚未给予足够重视。好奇心、责任感、毅力对学业成绩具有最积极的影响,而抗压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交往能力更多的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相关,而我国学生的抗压力、情绪控制能力相对偏低。调查还显示,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同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相关联,学校归属感更强、与老师关系更好的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更强。但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校有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方面的办学理念和内容要求,但有系统规划的和设置相关课程进行培养的都仅为一部分。

针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实践不系统。调查发现,学校的课程教学依然是学科知识学习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与系统的知识教学相比,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举措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尚未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间实现有机融合,少有区域或学校设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而课程的设置与缺乏可参照的科学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标准有很大关系。

调查还显示,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上的专业发展不充分。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不足,这会造成教学焦虑、压抑自己、漠视学生和职业倦怠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针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技能欠缺。

戴立益指出,“分数更重要”的评价导向使得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当前,“唯分数”“唯升学”依然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首选,在调查中,关于“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影响了学生能力全面发展”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可。通过访谈发现,现实中不是教师、家长不重视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在考试升学面前只能服从“分数更重要”的“引领”,这也就使得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根基不稳。另一方面,教育系统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评价重视度较低,仅有少部分中学尝试关注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的评估,能科学实施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学校少之又少。

 // 戴立益委员 // 

给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开出四道“处方”

戴立益 

“现阶段,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特别紧迫的工作,需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戴立益建议,首当其冲的就是应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纳入我国的教育政策话语体系。探索制定框架标准,并促进其与战略、政策计划和评价实践挂钩。具体来说,包括制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内容,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标准。

他认为,要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包括将社会与情感能力融入“五育”学科课程,开发各学科课程教学资源。

“我们还应该促进教师提升,重视职前和在职教师自身能力及教学技能的拓展。”戴立益建议:首先,要为教师自身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针对职前教师培养,改革师范生培养方案,设立社会与情感能力教学技能必修课程;再次,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系统性、专题化培养在职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学技能。

他还建议,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要成为教育评价各领域改革的重点关切,通过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科学测量与评估来支持最佳教学,促进评价超越工具价值,形成与政策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状态。

 // 倪闽景委员 // 

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社会上形成的

倪闽景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其实,早在两年前,市教委就推出了导师制,以前关注学生情感的责任主要落在班主任身上,但现在学校的老师都会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去,即人人都是育人的导师。

“人的情感是通过体验、碰撞产生的,哪怕理论知识考100分也没用。”倪闽景认为,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用简单的应试教育的课程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更多的平台和趣味性的课程让学生建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戏剧课,在演绎的过程中,洞悉人际互动的密码。“我认为,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社会上形成的。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做志愿者等,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当然,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通过运动会,班级与班级之间联谊等方式也可以增加这方面的能力。”

对于戴立益委员提案中提到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上的专业发展不充分”的现状,倪闽景深表认同,他建议,教师也应该走出“象牙塔”,增加和社会的关联性,尤其是现在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社会情感能力。

倪闽景认为,一个人在职场上成为成功的人,取决于三大密码,分别是专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韧性。“努力考上好的大学不是目标。哪怕我最后没考上好的大学,有了这三条,未来在工作岗位上也会比较出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