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女神节”回归“妇女节”的意义
2023-03-0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近期,上野千鹤子和她的女性主义观点犹如蝴蝶扇动翅膀,给舆论场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飓风”。今天是妇女节,不少网络平台上的称呼也从“女神节”“女王节”,迎来了一次本名的回归。从“女神”回到“妇女”,这折射出变化着的社会观念——女性的节日并不只意味着假期或礼物,鲜花或者赞美,因为女性的生命向来不缺乏“仪式感”,真正稀缺的,是更深刻而公正的认识。

当我们讨论女性话题,总是会陷入男女婚姻、事业与家庭等话题的激烈纷争。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女性总是面临着类似的生存压力。或许你还在学校里念书,或许你正站在选择结婚生子的十字路口,又或许你正在努力平衡家庭与事业。虽然处境不同,但面对的刻板思维、性别歧视、权益侵害,以及陈旧的规训和某种恶意是相似的。

问题是改变的动力。越来越多新世代女性正在积极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如上野所说,如果没有人扔石头,平静的水面就不会翻起波浪,只要翻起了波浪,被影响到的人就会把影响传递出去。关于性别问题的讨论引发关注,男性也不用如临大敌,正如当我们在讨论“女性主义”“现代女性所要做的”,并不是去和男性争夺什么,而是去和男性并肩往前走,一起去观察、学习,并且努力去改善这个世界。

回望妇女节的诞生,其本身就是妇女为参与社会事务,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历程。1924年,妇女界先驱第一次在中国纪念三八节,将它定义为“广大妇女教育、检阅自己力量和加强团结的盛会”。百年过去,再来审视我们身处的当下,就会发现前辈们在风雨飘摇时代下奔走疾呼的女性独立精神和自主选择,与现在一脉相承。

“独立”不是带有小资情调的“时尚外套”,也不是让人另眼相看的“特殊标签”,而是长在骨子里的硬气。正如作家舒婷写下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不止像泉源,不止像险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女性天然有一种内在沉淀的独立精神和柔韧的力量,它出现在遥远山区的女校教室里,出现在五十岁阿姨的自驾小车里,更出现在距离我们三百公里外的神舟十三号里,最终让每一个“她”以耀眼的方式绽放着光芒。

在每一年的这一天,我们都应当珍惜以女性斗争的漫长历史为基础,从妇女解放运动一直延续下来的成果,重新认识女性,重新正视女性的力量。亦期望所有的女性,面对这个世界热爱依旧,真诚依旧。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