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水生动物的“福地”?保护母亲河上海大有可为
2023-03-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车水马龙的上海,原来竟是水生动物的“天堂”与“福地”?近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联合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的一场“临水而生,守‘沪’江河”的保护母亲河日特别主题活动中,专家表示,保护水生动物生态环境,以“沪”为名的上海大有可为。

上海水资源环境“全世界难找”

“为什么说水生生物是上海的‘原住民’?因为它们来得比我们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原所长、国家渔业资源环境杨浦观测实验站主任、上海市长江口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庄平这样表示,他还解开了很多人的一个误解——上海的确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却也同时拥有地球上最原生态的地方,是水生生物的“天堂”。

他从上海与水的渊源开始讲起。“这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城市,从简称‘沪’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处于万里长江和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心交汇点,东临东海,西部紧靠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境内河流和池塘密布。形态上看,有江河、湖泊、池;水质上看,有海水、淡水,还有咸淡水。上海的水资源多样性在全世界都很难找到,水域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奠定了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坚实基础。”

在庄平看来,上海除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还拥有地球上最原生态的地方,广袤的湿地景观正是长江“原住民”的“天堂”。

“上海可谓是水生动物的福地。”他表示。首先是重要的“产房”——采卵场,多种水质条件可以满足不同物种生殖环境的需要。而广袤的湿地植被又可以给这些生物幼体提供非常充足的庇护的场所,就好象是一所“幼儿园”。18000公里流域面积里的物种通过长江带到长江口,为长江口生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来源,可谓是一个食物充足的大“餐厅”。水生动物们有的需要在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中不断往返,这就必须要通过位于长江口的上海,所以这里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约50种受保护水生动物与上海水域相关

水资源的多样性和栖息生境的多样性,使得上海拥有丰富多样的水生生物物种。庄平透露,目前研究显示,上海有鱼类37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21种,虾蟹类50余种,大型软体动物30余种,水鸟164种。

“通过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些数量还会增加,因为还有很多新的种类未被发现。”庄平表示,以鱼类为例,2006年出版第一本长江口鱼类研究时只发现了350种,2018年第二版时记载就有370种,20年间就新发现了20种。

虽然得天独厚的环境让上海的水生生物资源“家底”丰厚,但随着城市发展,保护工作也不容忽视。在长江口,有不少“原住民”如今已经销声匿迹。比如曾经闻名的长江“五大渔讯”之一的银鱼,上世纪70年代在长江口每年有200-300吨的产量,现在却已经都消失了。“主要原因是长江口区域的水质污染和工程建设,使得银鱼的产卵场遭受破坏。”

同样,作为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也已经绝迹30多年。“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见到过这种荆南水中珍品,但到80年代中期以后,还没来得及突破鲥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它就快速绝迹了。主要原因也是产卵场受到破坏。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鲥鱼基本是美洲鲥鱼。”庄平表示。

目前上海有多少水生珍稀濒危物种?庄平介绍说,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48种水生野生动物列入。2021年最新的第二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水生野生动物受保护的对象增加到了302种,30年间增加了6倍。“这足以看出,保护水生动物任重道远。”庄平表示,而这300多种受保护的对象之中约有50种和上海水域相关。

保护“原住民”生活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就是其中之一。这是进入到淡水生态系统中最大个体的鱼类之一,体长达到4米多,体重达500公斤。庄平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中华鲟,还曾被这个“大家伙”给撅到了水里。

中华鲟原本是在离上海约3000公里的长江上游金沙江段产卵繁殖,幼鱼顺江而下,通过上海长江口到大海中长大。长江葛洲坝1981年截流之后,它被迫在坝下有小规模的产卵活动。最近几年来,这种小规模活动也逐渐消失了,这意味着有一亿五万年进化史的中华鲟,或将完全失去天然产卵繁殖活动,野外种群岌岌可危。

“我们上海在保护中华鲟方面正在积极做出贡献。”庄平表示,上海设立有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中华鲟幼鱼的一个重要节点。现场的一场连线,也让线上线下市民走入了位于崇明的中华鲟保护基地。在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跃平的带领下,鲜少向公众开放的后台饲养区域让大家一饱眼福,领略到长江大鱼的日常生活,探秘国宝中华鲟的活体养殖工作,揭秘了中华鲟的保育研究工作。

两位专家也共同呼吁,保护上海的水生生物,保护上海的生态环境,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希望在了解了这些“原住民”的生活后,能有更多人参与长江大保护的行动中去。

据悉,去年12月,在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下,上海科技馆“守‘沪’江河——水生生物保护青少年科普教育项目”正式立项。项目以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为背景,针对青少年开展水生生物保护相关的科普教育。此次活动作为该项目启动的“第一堂课”,依托“绿螺讲堂”,生动诠释了上海水生动物资源的多样性。后续,项目还将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主题科普集市、学生实践课题、科普短视频等系列科普活动,提升青少年科学探究能力,引导青少年关注母亲河、参与水生生物保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