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人生之路,从父辈到我辈的选择
2023-03-21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上海出品的大剧《人生之路》3月20日晚已正式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都说“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人生之路》开头的场景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高考,实景质感、丰富细节加上那紧张又写实的高三氛围,一下子就让无数观众进入剧情。虽然讲的是历史,却引发了当下强烈的共鸣。

路遥的原著小说《人生》,最核心的情节都是围绕80年代初的高考展开的,人物的命运变化都基于这次高考。电视剧虽然标明了“部分取材于路遥小说《人生》”,作了续写和扩充,但故事的推进和人物价值观的形成,同样跟这次高考紧密关联。所以,《人生之路》在这场重头戏上,倾注了大量心血。3月20日,网络播出平台爱奇艺给VIP放出了前三集,而这三集讲的都是这次高考。

首先打动观众的,就是剧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我要是考不上,只能回来种地了。”作为中国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人才选拔途径,从剧中的80年代初到当下,从广袤的农村大地到小县城、大都市,这句话都会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耳边,“如果考不上,你就只能……”的句式,影响了几代人。

而编剧强化这句话,其实也是为后面人物的命运埋下伏笔。众所周知,80年代初期以及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考是不折不扣的鲤鱼跳龙门式的考试,录取率之低让人咋舌,十里八村能出一个大学生,简直能成为轰动全县的新闻。基于这句话,编剧开始了“先扬后抑”。

男主角高加林和高三的学生们,真实还原了高考众生相。考试开始前的那种焦灼和紧张,答题失误时的那种沮丧,成绩公布时的不安,种种情绪被陈晓等几位主要演员渲染得淋漓尽致。细节方面,一考完,高加林、高双星他们就开始对答案;高加林为了了解时政信息,半夜打着手电筒去县里图书馆外的报栏看报纸以了解时政;县里的优秀学生在高考数学考试中,四个交白卷,三个没做完,一个晕倒;考生父母的种种表现……这些场景都在写实的前提下进行了艺术化呈现,非常有感染力。加上美术指导刘勇奇在剧中实景再造40年前的清涧县、马店小学、高家沟的家家户户,小到茶杯、农具,大到风雨痕迹、各家院落不同的窑洞数量,也让观众能够迅速置身到当时的环境中去。

眼尖的观众,因为太过投入,开始解读起了剧中的场景设计。在豆瓣上,一位被网友们膜拜“戴着显微镜看剧”的观众分析,高加林和高双星两个人骑自行车的场景,前者走的是山路,一路颠簸,而高双星走的是马路,一路平坦,似乎是在通过镜头语言,暗示后面他们不同的“人生之路”。

原著小说《人生》中,高加林的命运已被原著读者所熟知,路遥当时主要是为了展示一代农村读书青年的彷徨、取舍、奋斗,设计了高加林二度回到黄土地的情节,但路遥也在二十三章注明了“并非结局”。在他小说发表后至今的40年里,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村也早已开始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高加林的人生,必然会随着时代有新的内容——故事将高加林的下一步从县城改到了中国最具现代化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丝毫不突兀,更给观众一种“本该如此”的感觉。《人生之路》给他设定的进程现在当然还是个悬念,但通过故事时空的拓宽,高加林在新时代的奋斗却是一种合理的必然。

这也是《人生之路》的基调。“人生的路很长,要紧之处,只有几步”“自己的路自己走,走了才有自己的路”“永远不认输,永远不倒下,永远不放弃人生的希望”……这部剧中密集的金句,配合剧情,丝毫没有喊口号式的空洞,反而让当下的年轻观众,在理解自己父辈的经历和抉择的同时,也和自己当下的奋斗,产生情感链接——是奋斗,而非躺平,才是所有人的人生路之要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