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talk|王珮瑜的新身份
2023-03-2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常鑫/图、视频

在今潮8弄的弄堂深处,学堂大门敞开。架上的灯齐齐亮起,把舞台照得锃亮。台侧的帘幕后面,京剧小科班的孩子们身着印有“唱念做打”字样的短袖T恤,腰间紧束一根武功带,举手投足干脆利落,身段腔势有板有眼……

这个京剧小科班的首任校长正是京剧演员王珮瑜,一年多以来,她常常坐镇学校,把这一方讲台当做自己的“新舞台”。她说:“特别希望能脚踏实地为中国的京剧事业做一点事。”日前,王珮瑜做客青年报·青春上海访谈栏目上海文化talk,娓娓道来“一校一团一院”的设想,这里深埋着传承国粹的蓝图愿景,致广大而尽精微。

  ◇  “戏曲艺术的当代化普及”需要强心剂  ◇  

青年报:瑜老板近年来为京剧普及教育做了不少事,那么发起办京剧小科班的初衷是什么?

王珮瑜:其实从5年前我就有这么一个愿望,但是5年前各方面条件可能还不成熟,此前持续了很长时间,我每年都会去全国各地的高校、各类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年轻人集中的地方去办京剧讲座。我发现,其实年轻人对京剧艺术是有兴趣的,只要你有很好的途径方式去引领他,他们是愿意亲近京剧的。2018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在上海的多个区四十几个学校组织了京剧社团,我们花费了5年时间来培养京剧的这支师资队伍。我们感觉时机比较成熟了,就可以引入到我们线下的这个场地里来,根据科班培养京剧人才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我们自己来培养小朋友。招生的年龄段从5岁到10岁,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一方面骨骼在生长,记忆力在提升,对于所有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又强,比较合适去发掘和培养京剧的后备力量。2022年1月,京剧小科班正式开班,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的时间。

青年报:作为首任校长坐镇,看到孩子们有哪些变化?

王珮瑜:小朋友的变化非常大,刚来的时候,你能看到他们眼里还充满着不确定,甚至有些恐惧害怕,有的小孩还出现焦灼的状态,通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其实这当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加上寒暑假的一些时间不能正常上课,小朋友集中上课训练也就几个月时间。通过这几个月的训练,能看到他们建立了自信,所有变化来自他们自己,来自对京剧从0-1的不断认知。其实我们并没有刻意通过老师每天去夸奖鼓励他们,只是说如果孩子真的变化非常大时,会说:“真的特别好!”其实,大部分的自信来自小朋友自己,克服了这些特别艰涩的学习门槛后,他们自己心里有一种喜悦,对自己形成一种自信。你真的可以从他的眼神、形体、姿态看出架势。希望小朋友都能收获自信,收获到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认知,审美认知。

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和团队也需要这种场景来增强信心,戏曲艺术的当代化普及和教育是需要强心剂的,需要不断有阶段性的汇报和成果,让自己相信我们所有的努力是值得的。

  ◇  在最艰难时也要守住这份体面和尊严  ◇  

青年报:开班时,正逢疫情。你也说过,对小科班而言,“好好活着”变成一件挺悲壮的事。靠什么信念坚持至今?

王珮瑜:我觉得,难,只是暂时的。真正推动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往往就是困难的状态,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所以不能说因为难,我们就放弃,总有希望在。我们要把眼光放在未来的5年、10年、20年甚至30年。对于眼前的困难并不需要那么绝望,所有东西触底了,一定会迎来反弹,就算在最艰难的时候也要守住做戏曲教育的这份体面和尊严。我们要让观众,要让家长,要让我们的用户看到王珮瑜和她的团队靠谱,没有那么急功近利。

青年报:经历不确定性和焦虑,你有什么良方破解?

王珮瑜:没有太好的方式,唯一的方式就是不断学习总结和复盘。我觉得聚焦很重要,不能想着所有事我都能干好,也不能想着所有的事我都必须得赢,有的东西该舍就得舍掉,和我们的核心业务不太相关的事情可能就要放一放,这很重要。从现在到未来的5年,如果还能作为一个品牌的话,王珮瑜还是有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但是走到最后,还是需要“去王珮瑜化”,把这个品牌做得更扎实,更有公信力。在我前面,有很多榜样,中国历代的京剧大师都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我不能有任何一个瞬间允许自己堕落。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演而优则商、则仕、则教育,大家都很努力,我们也希望自己能提供很好的范本。不用说远的,就说近的,我们上海戏校的老校长王梦云就在自己舞台生涯最黄金的时代,退居幕后,为上海开设了第一所京剧大学。目前她培养的学生,京剧人才已经撑起了上海的“半边天”。王校长为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小科班对我来说,也是接棒老校长的传承重任,心理上的一个很大慰藉。

  ◇  未来还是希望团队“去王珮瑜化”  ◇  

青年报:如何看待“王校长”这个新身份?你给ta打几分?

王珮瑜:打80分,还有20分,我是想为自己留一个进步的空间,因为我发现强人太多了,能人太多了,而且都在我身边。我觉得要让所有身边的强者能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强,发挥自己的能。这样我就可以有更多时间做点自己愿意做的事。你看,如果不办小科班,可以说我所有的焦点都聚焦在自己身上,对自己我是可以控制的。我唱什么戏,我不唱什么戏,我结交什么人,不结交什么人,我干什么,不干什么,我都可以自己掌控。但是如果做教育,我就要不断地往前跑,去学习去成长,这东西对我来说也是陌生的。而我的视角,也能从完全聚焦个人,转移到聚焦整个团队。

实话实说,作为台前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别人为我服务,我只要做好我自己,就可以接受所有的荣誉、鲜花、掌声。今天不是了,我要想办法让我的团队,让瑜音社的老师,我们每一个小伙伴都能在这一份事业当中,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名、利大家都是需要的。如果我能够让更多人获得成功,对我来说,那才是更大的成功。这是我从做演员到现在做校长开小科班,很强烈的一个变化。

青年报:你希望搭建的是一个以京剧为载体的共享智库平台?

王珮瑜:我希望未来有可能的话,瑜音社这个平台在做教育这件事上能够实现“一校一团一院”。现在的小科班就是一个学校,虽然它还很小,但仍是一个学校概念,培养学生开展教学工作;一团就是一个小小的演出团,学完了孩子们一定要上台实践,瑜音阁就是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戏台,特别适合孩子登台演几出折子戏。用演出带动教学,可以实现学演相长。一院就是一个研究院。我们的课程要升级,我们的老师也要定期回炉,继续去学习,更要定期更新和扩大我们的戏曲专家师资队伍。

目前比较大的困难在于我们不是一个纯专业的科班,大部分承担着普及兴趣的工作,如何在专业教学和成果展示的过程中达到平衡,这是不容易的。2023年,我也会开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希望能做一个新模式,可以把全中国中生代、新生代最好的、最有能力教学的京剧老师,都集结在瑜音社这个平台上,有一些是京剧顾问,有一些是剧目授课,还有一些是技术导演、武功指导,我想把文戏和武戏都加入进去,从初阶到高阶,我都是有打算的。

这“一校一团一院”就是瑜音社未来想要打造的方向。它不仅仅是收孩子学费过来学戏的地方,我们还要配备中台和后台。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储备不够,肯定要倒掉的。我就想为中国当代的戏曲事业做一些人才储备的工作,做一点基础工作,而且它的方向必须是正确的,路子是不偏不倚的。

  ◇  上海让更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  

青年报:上海是你的福地。1992年考入上海戏曲学校,便与她紧紧相连,你对上海城市精神如何理解?

王珮瑜:我对上海的情感特别复杂,小的时候,家里有很多长辈都在上海,所以我从五六岁开始,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在上海过,甭管是在姑婆家还是在姨婆家,反正一直会来上海走亲戚。从小我就对上海的繁华,对上海的文明程度极其向往,对上海这个大都市充满了无限憧憬和渴望。后来到上海戏校学戏,几乎不怎么出校门,对她的感受还不算真切。直到工作以后,慢慢去深刻感受上海,真的是用脚步一点一点去丈量衡山路,走走武康路、五原路,法国梧桐让上海充满了浪漫的人文气息。后来去浦东陆家嘴,在金茂大厦楼顶俯瞰上海,也正是2000年以后我才对这个第二故乡,这片热土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前半段是求学经历,后半段是不断去呼吸大都市的气息,感受她的炙烈,从而对这座城市越来越割舍不下。2012年我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2018年履职上海市人大代表,等于跳出自己所处的行业,对上海更多了一份责任。我从一个对上海无限憧憬的小孩,变成了确确实实的一分子,这一晃已经过去30年。今年已经是我来到上海的第31年,我有很多的感慨,也非常爱这座城市。

如果不是在上海工作生活,我不一定能有今天这种小小的成绩。上海给了我很大的创新动力,也是上海让我有这样的自信。如果换一座城市,可能就没有被那么多的容许。比如一些离经叛道的事儿,不那么安分守己的事儿。上海能包容你的一切,前提是你能够做好,阳光、土壤、水分都足够。

  ◇  人生的任何一步都不能凭空越过  ◇  

青年报:在传播中国戏曲文化的过程中,你从不局限于手段,这些创新思维从何而来?

王珮瑜:我现在学的都是老祖宗的智慧。老祖宗怎么来的?也是学完以后创新得来的。创新是需要时间去验证的。很多流派的戏曲大师、一代宗师,也有很多创新失败的作品,只是最后没有被人提及罢了。不是说,所有人的创新都会获得成功,但是如果不创新就一定不会成功,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我觉得,现阶段我所做的创新还没有完全从内容上,从戏曲艺术的表演本体上去做创新,因为我觉得老祖宗的智慧,这些好的东西,我们还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何谈创新?所以首先从艺术角度本身来说,我们先要继承,传播手段可以创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京剧艺术的传播是滞后的,是不够先进的,我们自己这个部落已经足够的丰足,他不需要向外求,但是现在到了要向外去学习探索的阶段了。现阶段我做的思考是内容的深入传承,传播手段进行创新。

要说有什么好的方式,其实我也说不上来,但是好像我们现在在做的事,貌似就在找一些好的方式。那么如果这些方式能够被广大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看到,能够被他们喜欢,可能这个方法是对的。光引来年轻人的关注尚属第一步,如果你没有好的内容产品自然也留不住人。能把观众留在剧场里的,一定靠的是作品。

青年报:你要如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脚踏实地做一些事?

王珮瑜:我觉得脚踏实地这件事就是所有的步骤都不能跨过,不能凭空越过。很多人说,我们要关注大的战略,要看大的方向,可是做不好小事,做不好细节,不能脚踏实地的话,你的战略都将是空谈。所有的战略都是底下小的东西堆起来的,现在我作为一个创业者,算是企业的一把手,我每天其实都在处理眼前的各种小事。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你有兴趣或者有力量,有力道,能爬向山顶你就尽量往上爬,到了半山腰,爬累了,没关系!不见得一定要到山顶去欣赏风景,半山腰一样有风景,山脚下也一样有风景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