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到长江》登陆上海之春,上音助力民族原生态音乐走出高原
2023-03-26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文化润边”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上海音乐学院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共同打造的“守护三江源”大型生态情景音画――《从黄河到长江:民族音乐巡演》,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3月25日晚登陆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展演舞台,在上音歌剧院隆重献演。

主办方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这部作品已经打磨两年多的作品,“是把中华民族三江源地区、母亲河流域的艺术特色与红色文化基因紧密结合的作品,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弘扬宣传红色文化教育和民族音乐传承等核心工作领域的具体成果展示。”

  ◆ 民族音乐文化的壮丽呈现 ◆  

这台演出是我国首个以母亲河长江、黄河为主题,以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为主线的作品。演员阵容为100余人团队,包括少数民族非遗乐器、西洋乐器、民族管弦乐团跨界融合创新形式,向世人展示一幅幅鲜活的美丽中国,团结进步的新时代奋进画卷。

当晚演出在果洛州久治县年保玉则艺术团演绎的《三江之水天上来》中拉开序幕。演出中,通过应用少数民族非遗乐器、西洋乐器、青藏高原原生态人声、民族管弦乐团、民族服饰展演、民族舞蹈等跨界融合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饮一江水,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寓意。在果洛州第一支特色室内乐团“阿尼玛卿组合”的演绎下,具有千百年历史的藏族非遗乐器牛角琴、鹰骨笛、德钦弦子、龙头琴、达玛鼓、吉祥海螺等悉数亮相,为整场演出增添了亮色。

这些原生态作品,在上海音乐学院对口支援的专家“调校”下,极具美感。项目制作人、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汤声声为该项目的创作和排演,每年都要去果洛地区长期采风,“我想让这些具有动人声音的民族乐器,走出高原,走向世界。”

她还透露,在当地创排作品时,自己切身体会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震撼美、原生态的人文气息,“我将它们都融入到了整场演出中,力求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这也是这次巡演的核心思想,“希望广大的观众朋友除了感受到我们作品本身的美好旋律以外,能够更加关注我们的生态环保,青海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我们要共同守护三江源。”

演出的下半场,《黄河颂》《在那遥远的地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长江颂》等中国经典先后上演,演出在全体大合唱《唱支山歌给党听》中落下帷幕。

  ◆ 上音服务国家战略的体现 ◆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是“中华水塔”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果洛州也是红色精神高地,生态文化、格萨尔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文旅部正式批准设立的“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但同时,果洛也是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中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地区。2021年4月,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音和果洛与上海援青办积极合作,共同打造了《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并于同一年7月在上音歌剧院首演。

此次登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版本,经逐年提升打造,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多样,“既有原创也有改编作品,并跟甘肃、无锡等地的民族乐团合作,为果洛州艺术团体提供成长、展示的平台。”如今,它已经是果洛州重点文化文艺品牌项目,并于2022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上音在该项目上倾注了巨大心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阿尼玛卿组合”的诞生。组合成员每一位都具有卓越的艺术素养,曾获各类奖项,有的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原本是自弹自唱,单兵作战,如今他们组建成了乐队,打开了另一扇音乐艺术的大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级而来的“守护三江源”大型生态情景音画――《从黄河到长江:民族音乐巡演》,正是上海音乐学院这座根植“红色基因”的学府,通过持续不断高水平创作演出,来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少数民族音乐事业、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体现。

据悉,这场演出在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演出之前,已在西宁完成展演,此后还将前往南京、宁波、南昌等地巡回展演,在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和黄河文化的基础上,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