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与新在此交错,矗立在古镇最高点的咖啡馆前身是旧粮仓
2023-03-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崔子润

近日,在朱家角古镇,有一家名叫一尺花园的咖啡店开业了。这个室内面积700平方米的建筑物,位于古镇的制高点。而它的前身是一座70岁的粮仓,昔日粮仓改建成咖啡馆,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带你去一探究竟。

朱家角古镇位于青浦区,地处江南水乡,江南有许多古镇,但朱家角却是其中的一颗闪烁明星。因盛产稻米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它不仅仅有江南水乡的形,更是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魂。宋元年间,这里便形成集市,逐渐发展成为“烟火人家”的水乡重镇、文化名镇。

到清末民初,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秋收旺季之时,每日来镇上的大米可达到两三万石(240—360万斤)。抗战胜利后,朱家角的米市很快又重新复苏。但却有部分粮商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影响了老百姓们的日常生计。解放后,中共政府对此进行整改,建立了朱家角粮仓,实行统一管理。

1954年4月,国家在朱家角井亭港市附近,建立了可以容纳2400万公斤粮食的苏式粮仓。我们所在的这栋粮仓,曾是原国家第二粮库、青浦第二碾米厂、朱家角粮食管理所的所在地。

这里所记录下的,是那个年代的特有回忆。粮仓看上去是敦厚、质朴的,却记录了普通百姓从缺乏到饱足的安全和幸福,生活最美之处不过是日常。来到这里,一眼就可认出这幢建筑过去的身份。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都围绕着原来的六个储粮筒的基础造型展开,并融入了现代工业化的设计元素。功能上,其中两个圆筒的内部被用以运输,其余的都成为了空间结构的一部分。沿着扇形楼梯,保留了精选藏书室、艺术展览中心、咖啡用餐区……每一个空间,都有着不同的光影与氛围。错层的设计,为其增添了神秘感。

除了储粮筒,也有其他被保留的元素。进入筒仓,映入眼帘的便是颇为复古典雅“漏斗”。这其实是从前下粮的设置,工人们用麻袋在这里接上大米、小麦再进行打包、装运。扇形楼梯旁,是过去的通风筒。其上的小圆孔保证粮仓的通风、阴凉,更有利于粮食储存,不易发霉。登上五楼,可以眺望到淀浦河。也正是在这里,经过工人们辛劳配合,一袋袋被打包好的粮食,被运输上船,送往各地。

沿着放生桥,穿梭在古巷之间,北大街闹市集中展示了当地的精湛的手工业、饮食文化。西井街道则更安静,多了一些古色古香的民宅,不经意路过的一间小宅都有许多故事。搭乘手摇船泛舟湖上,余韵袅袅。在这里,人间烟火气和水乡的雅韵,古老的建筑与新的生活方式融合交错,动人心弦。

“我们希望将新的生活方式融入到过去的建筑中。在您所处的这个美好空间中,体验到咖啡、社交所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往昔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发。”咖啡店店长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崔子润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