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新奋斗|哪怕只有0.001%的希望,他也要抓住
2023-03-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3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病房,罹患肺癌伴胸椎转移的35岁何先生即将出院,他躺在病床上,感受着历经两次瘫痪、万念俱灰后重新恢复的下肢感觉和肌肉力量。“因为你们,我弟弟的眼里重新有了光。”何先生的姐姐哽咽着说。

患者口中的“你们”,正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和他的团队。从医30多年,为了解除病人痛苦,董健带领团队挑战脊柱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在国际上确立了领先地位。董健常常和团队说:“哪怕只有0.001%的希望,我们也要抓住。”正是因为这个信念,让一个又一个的“何先生”幸运地迎来了生命的曙光。

  “因为你们,我弟弟的眼里重新有了光”  

2022年10月,何先生因肺癌转移至胸椎,继发恶性肿瘤导致下肢麻木、不全瘫痪。家人带着他千里迢迢来到董健处求助,董健带领骨科团队为他做了肿瘤分离手术。术后,何先生惊喜地重新站了起来,恢复了走路能力,他觉得人生重新有了希望。

但不幸的是,由于特殊原因耽误了后续治疗,何先生体内的恶性肿瘤不断发展。今年元旦,再次出现了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背痛等严重症状。在当地医院,再次经历了大手术后,症状没有任何好转,这一次,再次转移至脊椎压迫脊髓的恶性肿瘤如不去除,带来的将是全身瘫痪、剧痛,以及肺炎、肺栓塞乃至死亡。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何先生的姐姐再次来到上海,向董健求助。“手术风险极高,我当时告知患者家属不建议进行手术,但是她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哪怕只有0.001%的希望,我们也要抓住!”董健说,既然患者没有放弃,医生就应该为他们坚持。

然而,“开不开”这个问题在团队里引起激烈讨论。看着日益消沉的何先生,董健没有犹豫,“我会尽最大努力,我们一起加油!”这让何先生重新燃起了求生的信念,开始积极配合治疗。3月初,身体状况逐步恢复、符合手术适应指征的何先生接受手术治疗。

在董健带领的骨科手术团队与麻醉科和手术护理团队的默契配合下,仅仅90多分钟后,造成何先生再度截瘫的肿瘤组织就被完全切除。术后何先生情况良好,转回普通病房,背部疼痛症状迅速缓解,术后第四天瘫痪的肌肉也逐步有了恢复收缩活动的迹象。

“你们挽救了一个家庭!”出院时,何先生和家人流着泪,向董健团队真诚致谢。何先生说:“谢谢您这么久的照顾和关爱,以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坚强乐观地好好活着!争取有一天能够站在您面前,亲自向您道谢!”

  带领团队,突破脊柱肿瘤手术治疗禁区  

像何先生这样不幸而又幸运的患者,还有很多。

全脊椎肿瘤整体切除,被称为骨科难度最高的手术。前有胸主动脉大血管,一旦碰破,病人就会大出血而死;后有脊髓神经,碰伤一点,病人就会瘫痪;可如果将肿瘤切碎摘除或刮除,又容易引起转移复发。

十多年前,董健带领团队开始开展研究。如今经过技术改良和器械发明,单节段肿瘤只需4个小时,甚至不用输血,大大降低手术难度系数,在国际上率先报道 3个以上椎节复发性脊柱肿瘤的整块切除手术。其中一例四椎节多次复发的脊柱巨细胞瘤病例,经董健17小时手术后完整将肿瘤切除,该患者已健康生存10余年。

“病人家属给了我巨大的信任,我才完成了这台手术。十多年来,这位来自东北的病人家属每年都会给我发来感恩与祝福的消息,已经成为了我的朋友。”他说。这台手术在全脊椎肿瘤整体切除领域突破了禁区,也确立了中山医院骨科在世界上该领域的翘楚地位。

连续12年,董健举办国内唯一的脊柱肿瘤全切技术国家级学习班,对该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起了关键作用。如今,国内大多数开展这项手术的医生,都来中山医院接受过培训。董健分别于2014年、2019年领衔成立了国内首个脊柱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和国内首个“脊柱肿瘤综合诊治中心”。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董健领衔的科室在脊柱肿瘤外科领域,现已成为中山骨科的一块金字招牌,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做一个好医生,是每个医学生的初心  

“做一个好医生”,是每个医学生踏入医学院那一刻的崇高职业志愿,这也是董健的初心。

1983年,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即现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新生迎新晚会上,国际断肢再植之父、中科院院士陈中伟老师作了精彩的演讲。“听着陈中伟院士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当时感觉热血沸腾,我感觉只要够努力,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董健告诉记者,从此,他将这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内地医生奉为偶像,要像陈院士那样,做一个好医生,做一个杰出的医生,在世界骨科领域,为中国人争得一席之地。1989年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中山医院骨科工作,后来又如愿师从陈中伟院士攻读了博士学位。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董健已培养博士等研究生68人,多位研究生在毕业时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多人次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卫健委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师等人才项目。

作为党员医生,董健常常和学生们说,在平时面对繁重的医疗业务工作时要敢于担当,在危急关头、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

1998年,董健参加第一批上海市青年志愿者赴云南贫困地区进行医疗扶贫活动,在当地艰苦条件下连续成功救治了多名疑难重症病人。2004年,董健从云南省广南县参加医疗扶贫回沪后,便在党支部发起募捐,资助当地贫困学生,得到了骨科及医院其他科室同事们的响应。当年第一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资助的十个孩子,其中4人追随恩人们的脚步,考上医学院成为了医生。

这一善举坚持了近20年,至今仍在延续。董健所带领的骨科也在各项医疗支援中敢为人先,目前已有多人参加援摩洛哥、援藏、援疆医疗队,并担任医疗队长,最新一批的援摩洛哥医疗队也即将出征,也是由董健培养的博士生担任队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