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实地调研永远找不到办法
2023-03-26 生活

沈高洁(中)与村民们打成一片。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伏虎村

采访前,与沈高洁通电话,请她发一些有关自己和乡村责任规划师的材料过来,结果,记者收到了一篇长长的文章。字里行间看得到她在乡村责任规划师这个岗位上的努力,也看得出她的思考。

一份志愿服务工作,她不但去做了,还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写下了堪称“独家”的思考笔记。读着她的文章,记者也不禁被感动了。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初心使命:守住乡愁振兴乡村

相信我们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怀揣着一份情怀加入这个大家庭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简称“一懂两爱”。我们现在不敢说很懂农业,但至少是爱农村、爱农民的。这份爱把我们老中青三代规划师聚到一起,坚持一份代代相传的事业。

至于为什么会爱,大抵是因为心里有挥之不去的乡愁,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初心。我觉得乡愁有两种,一种是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城市的群体对家乡、对儿时回忆的眷恋,是叶落归根;另一种则是城市人对乡土生活、回归自然的向往,是诗与远方。

——沈高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乡村责任规划师工作思考》

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后沈高洁去了英国留学。给她印象最深刻的一门课程是“社区规划”,这门课程与她之前所学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在地性。沈高洁觉得,这门课程与其说是设计、是空间规划,不如说更接近社区治理,因此,这门课程对公众参与度的要求特别高。

按照课程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沈高洁和同学们走进一个个社区,进行调研、汇总数据、分析研究,陪伴社区设立规划目标、建立规划路径、形成行动方案,让规划理想逐步落地成为现实。

这些与以前画图纸、拼灵感的设计模式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让沈高洁看到了城市规划设计的未来趋势——空间规划向社区治理延伸。

进入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后,她被分配在乡村规划设计分院。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沈高洁坦率地告诉记者,她参加工作前从未去过农村,第一次参加的乡村规划是青浦朱家角的张马村村庄规划,当时村干部们的本地话听得她云里雾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乡村规划实践,她觉得,乡村规划比城市空间规划更难。最大的难点在于乡村的规划实施路径更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她也认为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并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

社区规划课程的理论在她心中开始生长出新的枝芽,在乡村规划中,她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村子听村民们在关心着什么,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乡村资源禀赋的匹配和集成,一如当年走进社区调研,然后完成一份份方案和报告。

目标任务:乡村是个实验场

无论是科技助农、艺术介入、空间改造还是社区营造,一个个小团体如星星之火遍布全国各地,引发了一场社会改良运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投身其中。通过这些在地化的实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乡建最大的意义所在。

所以乡村应该是一个个的实验场,但绝非一座座的孤岛,我们把大家聚拢在一起,就是把这些离散在各地的实践经验集成起来,无论是社会力量主导、企业主导还是政府主导的,形成理想模式,去支持、复制和推广,去影响上面的决策,赋能下面的行动,为乡村输送资源和人才,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沈高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乡村责任规划师工作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原本冷门的农村规划一下热了起来,无论行业内的还是行业外的机构、公司,都开始涉猎乡村规划,“特色小镇”尤其热门。一时间,各类“体育小镇”“文创小镇”等规划冒出来很多。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的“规划”或策划并不契合乡村实际,纸面上好看,评审时热闹,真正落地,给乡村带来实实在在改变的并不多。

沈高洁对记者讲了她参与宝山罗泾镇乡村规划的经历。他们进塘湾村调研时,一家品牌月子会所刚刚在这里落地。她说:“我做策划的时候在想,这样一个月子会所进驻后,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它还可以利用一些闲置的民房来作为月子会所的房间,然后村里也有一些比较新鲜的农产品,可以给这个会所里面的客人提供健康的月子餐,周边的这些腹地环境可以给来探视的家人更多活动的场地和空间。这样一来整个资源就带动起来了,所有东西都整合起来了。”

有了合适的产业,经过合理规划,就能形成长久有效的发展。现在,塘湾村已经形成了以月子会所为主体的产业链:村里的闲置民居被统一租下改造为家庭套房,供产妇家庭居住;来自全国各地的月嫂在这里培训,形成了专业人才培训产业;亲子摄影等上下游企业也慕名而来。年轻村民回乡接受培训后,就留在村里,成为月子会所的员工。

说起这个案例,沈高洁很有感触,她说,乡村规划的编制、落实,资源整合非常重要,没有产业,房子修得再漂亮,也不过是空架子。

工作模式:采取在地化行动

我们主要是建筑、规划、景观和土地管理背景的专业人士。从工作方法上,我们原本大多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学术研究也好,规划设计项目也罢,大多是纸上谈兵,有些很好的设想总是迟迟无法落地,个中缘由,我们不到实地调研是永远无法知晓的,而且因村而异。

——沈高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乡村责任规划师工作思考》

前几年,院里为了给沈高洁更多的学习机会,将她借调到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在管理机关,沈高洁的视野打开了,了解到了更多行业内的情况,也看到了更多的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耕耘乡村的规划师,沈高洁发现,基层村镇在规划规范上非常薄弱,懂农业的不懂规划,懂规划的不懂农业。因此,前期规划不足,中期规划走样,做出来的示范样板与规划不符的很多。她就跟领导谈起了这个问题,也谈到了社区治理的一些概念。领导说:“你们做规划,就应该提供在地服务,要沉下去、摸清楚、服务到位。”

之前的经历给了沈高洁很多启示,她觉得,乡村规划师需要对口进村,只有经常跟村民们泡在一起,才不会有语言不通的问题,才能将村里弱势群体的声音传达出来,才能给村镇的规划予以专业指导与协调。

“乡村责任规划师行动”就这样被提了出来,并马上得到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市规划院的大力支持。沈高洁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乡村规划师行动的组织工作。她说,起先她还担心,没有任何物质回报的志愿行动是否有人会参加。结果,消息一发布,就来了一百多位志愿者。

对口服务:以真心换信任

目前为止,我能做的确实少之又少,但是从不理睬、不信任到主动求助、感谢、开始拉家常,每次去都能感觉到跟村书记、跟群众的关系更近一些。村书记惊讶于我们的不计回报,也慢慢放下了戒备。乡建是一份长期的事业,尽管还没有发挥太多的作用,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通过建立互信的基础,我一定能潜移默化地给村里带来价值。

——沈高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乡村责任规划师工作思考》

沈高洁担任乡村责任规划师的村庄叫伏虎村,据说因狄仁杰在此降伏一头猛虎而得名。

初下乡村,沈高洁并没有得到笑脸相迎的待遇。村里的干部并不理解,以为责任规划师是“上面派下来指导工作的”。

沈高洁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情绪,“将心比心,村里人完全不知道你是谁,规划意识本就薄弱,也不知道你在这里能做什么,不理解是正常的。”

她一头扎到了村里,跟村里的老人们聊天,一来二去,村民们就愿意把真话、心里话跟她讲,她也借此了解了很多村里的实际情况。沈高洁的行动村干部其实是看在眼里的,不知不觉,她就像一滴水,融入了伏虎村这个池塘里。

去年10月,村委会主动邀请她参加会议。原来,先前在村里做新农村开发运营的房产公司出了状况,而伏虎村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当年12月要验收,很多工作没有做完。

此时,沈高洁充分发挥了她的专业特长,为伏虎村创建示范村的规划建设工作提了不少建议,帮助村里抓重点,补漏洞,协助村里通过验收,而沈高洁也真正成为伏虎村的“自己人”。

现在,已经成为乡村规划“专家”的沈高洁又开始挑战新的高度,她将规划和政策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方向。但记者更愿意相信,未来,我们将更多地在乡间田野看到她的“论文”。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