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书本安一个家,为阅读辟一方地
2023-03-26 生活

书店的设计源于中、西方设计大师的联手创作。

书店和博物馆碰撞出了新火花。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一边连通着充满艺术气息的展馆,一边向秀美的江滨延伸,这家名为“对对对(dododo)”的书店,仿佛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面别致的橱窗。

“对对对”书店以实体书店的形式为博物馆的出版物、藏书、文创安一个家,也为游客开辟一块阅读、休憩、思考的空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带来一份独特的体验。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身临其境的“书房投影”

七彩单轨列车圈起的书架,搭配黑色“密室”一般的阅读空间,既充满乐趣,也有些神秘。

“对对对”书店的设计,可谓源于中、西方设计大师的联手。书店的主设计师是法国著名设计师玛塔莉,巴黎大街小巷许多书报亭曾在她的设计下连成了一道风景线。在构思“对对对”书店的设计时,玛塔莉正住在朋友的农庄里,在阅读了雷·布莱伯利的《华氏451度》,观看了特吕弗的同名电影后,迸发了结合彩虹和单轨列车的灵感。

一圈七彩的单轨,轻轻托起可移动的列车书架,仿佛引导并鼓励知识向四周彩色织带区域蔓延,融入生活,并抵达更多的人。在彩虹单轨的内侧,书目被按照颜色重新分类。在这里,人们也许不再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学科框架来建立阅读体验,只需走进圆环,按今天的心情选一个颜色,看看与哪一本书结下了缘分。

书店中还有4个独立的半密闭阅读空间,这些“黑盒子”式的空间,是张永和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创作,如今这些空间被打造成了四位来自建筑研究和策展领域的学者的私人书房——将他们阅读与藏书的空间“投影”到书店的“黑盒子”中。

游客在空间中休憩、阅读的同时,也可以从空间背景中寻找蛛丝马迹,去了解、研究大师们喜爱的读物、阅读的习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博物馆的一种延伸

相比于一般的实体书店,“对对对”书店最大的特点是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背景,或者说这里原本就是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对对”书店中的书籍主要以艺术、建筑门类为主,其中不仅包括珍贵的藏书,还有大量博物馆的馆方出版物。也许在这个时间点,你没能遇到心仪的展览,但在这些官方出版的读物、画册中,会寻找到兴趣的契合点,并为下一次相遇做好准备。

未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将开设上海图书馆的一个当代艺术分馆,专门收集和珍藏相关艺术门类的书籍,这也预示着“对对对”书店的书籍会越来越丰富,成为知识的宝库。

在“对对对”书店,还有许多与博物馆相关的文创产品,比如“双年展”形象大使王嘉尔的签名滑板等,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博物馆巨型户外海报加工而成的手提托特包,因展览闭幕而过期的巨型海报经过消毒加工,可以制作成为100多个包。目前第一期托特包已经开始销售,它们的“原材料”来自刚刚落幕的《王兴伟在上海2002-2008》展览海报,每一个托特包都是由海报的一角制成,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既环保又有趣。

“对对对”书店也是艺术家们自由表达的先锋阵地,双方以定期合作,共同谋划知识与生活的全新联结,展示各类艺术创作。目前正在书店参展的是由艺术家组合“鸟头”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展览的文创笔记本创作的“笔记本构建”,这样的艺术形式让书店有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去“碎片化”的思考空间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当代艺术馆,由沪南(南市)发电厂改建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至今已经11年,越来越受到市民,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而在标志性的“大烟囱”下布局这样一家实体书店,目的还是吸引更多人能够走进博物馆去感受当代艺术的魅力。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助理张德群表示,无论哪个时代,书本一直是人类的朋友,“每个人都会经历青少年的学生时代,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学习方法、领悟智慧,但等你毕业了,成熟了,甚至有时候会有些膨胀,你觉得没有人可以再教自己了,但当你阅读时,你会发现书本依然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所谓学无止境。”

尤其当今是信息化时代,人们每天都会面对无数的信息,刷抖音、看短视频,还有推送的各种消息,“但很多讯息都是碎片化的,它们没有脉络,不成体系,如果充盈着这样的信息,那么人们最多是去消化,而不是去思考。”张德群表示,以手机文化为主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但同时也应该留出时间去阅读书本,书本不是一面静止的屏障,读者在外头,作者在里头,正相反,阅读与省思是一种精神能量的传递与循环,“所以我们还是提倡青年人能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去阅读书本,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去‘碎片化’的思考,在思考中把信息进行梳理,把知识吃透。当然我们也比较欣喜地看到,即便是生活节奏非常快的当下,还是有许多青年人很喜欢读书,留住阅读的习惯。”

“对对对”书店也希望为人们辟一块可以静下心来阅读的空间,进而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在资讯如此发达的当下,其实很多艺术形式通过手机也可以了解,甚至很详细,“但是手机、平板电脑这些媒介,都只能看到碎片化的内容。就像你用手机看一场足球比赛,与在足球场里现场观看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哪怕屏幕再大,解说再好,那种现场的震撼是无法感受的。所以如果人们真的对艺术感兴趣,还是希望能走进艺术馆、博物馆,真真切切地去体验艺术带来的震撼。”张德群老师表示,当代艺术,是非常亲民、非常接地气的,“是可以亲切地去体验、去欣赏、去思考的。之前的疫情,难免增加了人们的社交距离,而如今大家应该更多地走出家门,走近彼此,也希望更多人,包括青年人和孩子们能够一起在博物馆中相聚,在与艺术的结缘中让各自的生活变得更精彩。”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