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是什么让这群“洋”青年选择留在上海做中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吴恺/图、视频
身穿白大褂,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熟练地为患者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开处方,时不时还会用上海话和患者聊上几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里,有这么一位青年欧巴医生。而他,还是一名地道的“上海女婿”。
当“洋”青年遇上传统中医,会产生怎样奇妙的火花?到底是什么,吸引他们留在上海做中医?
“中医虐我千百遍,我待中医如初恋”
“阿婆,您不用担心,现在这个季节是皮肤病高发季。我帮您把好脉开好药,过两周您再来复诊。”每周六一整天,洪锡京(英文名:Seokgyeong Hong)都会坐诊岳阳医院皮肤科门诊。在这一天里,他会遇到很多熟悉的面。当患者们用上海话,向他描述病情时,洪锡京不仅听得懂,还会用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往来沟通。
“刚接触中医时,还是觉得有些神奇。”洪锡京说,喜欢中医,是因为与中医药有着特殊的缘分。“小时候,因为身体出了点状况,我爸妈非常相信中医,希望通过中医药慢慢地把我的身体调理好,之后在调理的过程中,我的身体真的一点点好了起来。”提起那段经历,洪锡京对中医药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2007年,在韩国中学毕业后,1988年出生的洪锡京果断决定,去中国学中医。然而喜欢是一回事,真的能学好又是另一回事。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医书,密密麻麻的362个穴位,难以听懂的方言………重重困难给充满学习热情的洪锡京一个个“下马威”。
洪锡京
“不过,后来慢慢发现,中医药学虽然复杂,但充满逻辑。中医药书籍阅读确实很难,但凭借着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加上我的中文功底不错,也就没那么难了;362个穴位虽然难背,但如果看成一个整体来记忆,也并没有那么难……”学习中,洪锡京会把不懂的知识点标记,课后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有时他还会把难记的穴位或者药方,翻译成韩文来记忆……在洪锡京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敢于接受困难,并花时间去专研,就一定能攻克难关,渐渐地他与中医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谈起学习中医,洪锡京坦言,“很累但也很享受”。“从学中医开始,我是没有周末的,平时在学校学习,周末就跟着老师再学习。”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学会上海话,他自创了一本《沪语小字典》,把一些难懂的上海话用韩文翻译下来,记录并熟背出来。
“中医虐我千百遍,我待中医如初恋。”洪锡京说,这是很多青年外国医生对中医的感情,那一定是“越了解越深爱”。两年前,作为博士后的他选择留在上海知名的三甲医院工作。
掌握多门语言,患者来自全球
“您好,我是您的医生Teh Liam Joe,也可以叫我‘郑念祖’。”在位于闵行区的上海身闵佳门诊部,来自马来西亚的洋医生郑念祖外公就是一位中医,郑念祖很早就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为了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医文化,2010年他来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和洪锡京一样,郑念祖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上海做一名中医。记者眼前这位1991年出生的老外医生,内科、针灸、推拿样样“拿手”。
诊室里,为一位肩部不适的病人细心把脉后,郑念祖熟练地开始推拿按压。“古人说,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痛吗?感觉痛的话尽量忍一下……”病人忍不住笑了起来,他非常喜欢眼前这位“洋中医”的细心和幽默。
郑念祖
为了学深学透中医文化,大学的时候,郑念祖跑去书店,买了一大堆字典,《金匮要略》《伤寒论》,等等。在中医大师的指导下,他天天背、天天看,对其中的内容慢慢领悟深领悟透了。郑念祖告诉记者,到现在,他还是时常翻阅,这些古书中的内容张口就能来。
郑念祖笑称,如今自己的患者“来自全球”。在语言上,他更有自信,因为很开朗,谁都喜欢跟他聊天。除了标准的普通话,他还会说上海话、广东话、潮汕话,当然还有英语。
在郑念祖所在的这家中医门诊部,大多数中医医生来自全球各地。和他同一年来这里工作的印度尼西亚女医生Marla,同样是位90后。“在中医独有气质的影响下,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在学习过程中,她越来越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吸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提起中医治未病的主张,Marla总是信心满满:“其实我们不止在治病,我们是将防病于未然落到实处,造福更多人。”
是上海女婿,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坚守
为什么选择留在上海当中医?因为这里早已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很庆幸,当初选择了学中医;也很庆幸,当初来到了上海。”这是洪锡京的心里话。2016年,他邂逅了爱情,在上海结婚,爱人是地道的上海人。如今两人的儿子已经4岁,聪明可爱。
和他一样,来自马来西亚的张语轩毕业后选择留在上海,并成为一名上海女婿,他的儿子今年3岁。在上海静和医疗工作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中医事业中,努力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阐释中医、发展中医,实现中医药理论、临床和应用的多方面突破。
张语轩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因为腰椎不好来到了医院,痛的时候走路都很困难。张语轩为他医治了一段时间后,这位患者慢慢恢复了健康。“真不敢相信,一个外国人竟然如此精通中医。”这位患者说。
“师从名医,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医者仁心,留在上海,我们更要做一名好医生。”张语轩说,因为中医,来到了上海;也因为中医,爱上了上海。愿在第二故乡,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坚守岗位,守护初心。
张语轩
这些年,中医药事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重要内容。除了做好一名医生,张语轩还有着自己的理想:带动更多的留学生来学习中医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工作之余,他还带教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医留学生,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好中国声音,尽自己所能展现给国际友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中医展芳华。“国际范儿”十足的传统中医在国外“圈粉无数”。而上海拥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开放的城市环境,这群青年“洋”中医正被不断拥抱新技术的进取精神深深吸引。
在他们身上随处都是中华传统元素。爱吃水饺,爱读古诗,连平日闲暇时看书,读的不少也是文言文……学无止境、信念坚定,做一名好医生,传播好中医文化,正是这群青年“洋”医生与中医关于未来的一个约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