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让更多患者受益!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医药融合正加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跨国药企作为变革创新的行业力量和患者健康福祉的推动者,见证并参与着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随着“十四五”规划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有了新方向和新思路,而跨国药企与本土医药企业的融合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近日从和黄医药等药企了解到,受益于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政策利好,一批又一批跨国药企与本土医药企业的融合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跨国药企礼来的本土化创新“朋友圈”当中,上海本土药企——和黄医药作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早早“双向奔赴”。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癌症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患者数约为55.5万,已成为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症,消化道肿瘤发病第一。83%的结直肠癌患者首次确诊即为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肺等部位的转移。过往传统一线二线标准治疗失败后,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预后极差。
五年前,面对肿瘤患者的未尽之需,为加速创新药物惠及中国患者,由礼来与和黄医药达成共同开发的呋喹替尼在中国获批上市,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这是礼来中国肿瘤产品组合中第一个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以及第一个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药物。其获批上市的第二年即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至今已惠及逾7万名中国晚期结直肠癌患者。
“当时呋喹替尼作为我们最早进入市场的产品,在我们的产品组合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在更多瘤种,以及与其他抗肿瘤疗法的联合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与此同时,依托我们在中国深厚的创新根基,加速将本土创新带向国际舞台,让创新药惠及全球患者。”和黄医药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告诉记者。
不过,苏慰国坦言,“无论是在技术层面、临床开发时以及注册上市时曾经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还是得到了方方面面很多的支持。近年来,中国医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愈加显著,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和创新生态环境系统逐步完善,因此对于创新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持和环境。”事实上,一批有一批的跨国药企通过自主研发与本土合作不断为中国癌症患者带来高品质、可负担的创新药物,在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等药物领域均拥有非常强劲的创新产品管线。近年来得益于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政策利好,这些药企还将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并积极推动创新药物可及,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默沙东砸下百亿美元参投科伦博泰新一轮融资;赛诺菲40亿元入股信达生物;阿斯利康组建迪哲医药,并在青岛设立阿斯利康中国区域总部;罗氏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建立罗氏中国加速器,推动与本土初创企业的创新合作……从“做买卖”到“谋合作”,跨国药企正用各种形式深耕中国市场,本土企业也在这一波产业融合中,进一步迈向国际化步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