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魔都大动脉下的小精灵
2023-03-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容 杨力佳/文 郭容/图、视频 

上海,给人的印象可能川流不息的人群、鳞次栉比高楼,而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人能通过身边的“小确幸”感受到这座超大型城市的生态之美。上海一直在探索“城市与自然”“生存与生态”两对发展难题,通过多的努力,上海已然建成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即便在原本属于钢筋混凝土、滚滚车流的都市大动脉下,我们仍然能找到属于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机。

 “盘龙柱”上的新居民 

   高架桥下的鸽子是否会影响道路和交通安全?

上海的高架立柱中,有一条“盘龙柱”赫赫有名。这根“盘龙柱”位于延安路高架和南北高架交叉处。而这跟立柱周边也是“鸟语花香”。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延安路高架桥的桥梁支座部位,有不少鸽子在此“安营扎寨”。它们或黑或白,时而停留小憩时而展翅穿梭在高架立交空间舒展羽翼。不仅仅在“盘龙柱”上,周围南北高架以及延安路高架的桥梁支座部位也能看到成群停留的鸽子。这一片区域俨然成为了另一个人民广场。

这些鸽子“户口”在哪里,对于道路以及桥梁支座会不会产生安全以及管理的难题?对此,记者咨询了市道运中心。市道运中心表示,这些鸽子“户籍”属于人民广场,它们因为躲雨亦或是体力问题到桥梁支座部分小憩。久而久之,桥梁的支座部分成为了它们的根据地。

由于高架道路路面有车辆行驶,鸽子一般不会停留在高架路面上,对于高架路面的养护以及保洁并不会造成影响。而高架道路的桥梁支座部位每年都会进行全覆盖养护检查,主要以支座是否变形、位移等安全检查为主,清扫保洁为辅。延安高架龙柱作为重点养护区域,梁底支座部位每年会进行四次彻底养护清洁。梁底支座部分的保洁养护工作一般在晚上进行,此时鸽子大多都已经回到自己的“户籍”地休息,偶尔会出现少量在外逗留的“流浪分子”。在支座进行养护时,这些鸽子也会主动“让位”。

道路养护部门告诉记者,虽然鸽子在桥梁支座驻扎可能会使支座的清洁程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鸽子本身对于桥梁支座的安全并无影响,所以道路养护单位在维护保养的时候不会进行特别驱赶。

 小确幸背后的大生态 

   上海市区的鸟为什么越来越多了?

   保护生物多样性还需我们做什么?

截至2022年底,上海记录“在册”的野鸟种类达到519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4.6%。这个数字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来说,实属难得。

说起上海的观鸟点,崇明东滩首屈一指,每到迁徙的季节,都吸引着大批观鸟爱好者带着长枪短炮前去追寻最动人的大自然奇观。与候鸟的大张旗鼓相比,那些时不时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留鸟:也许是在你家阳台空花盆里筑巢的珠颈斑鸠,也许是从你家窗口轻轻掠过的白鹭……就是今日份的小确幸!

鸟儿和我们一起探索出了生存之道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在热闹的市区安家,这是为何呢?以两栖类与鸟类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动物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李贲表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大量的林绿地建设为鸟类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二是小微湿地的出现为鸟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水源;三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鸟类已经逐渐习惯了人类的活动。

“林绿地不是绿化带的概念,而是通过种植多样化的植物,包括各种食源植物,比如柿、桃、山楂、野樱桃、火棘等,吸引鸟类留下来。小微湿地,以你刚才提到的延安路高架为例,那里附近的延安绿地里就有。现在不少有条件的口袋公园里都会加入小微湿地的元素,随着这些年来口袋公园的不断增多,小微湿地作为口袋公园的一部分也延伸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鸟类也就自然而然地跟随过来了。”

至于鸟类的适应性,其实城市化进程也是一把大筛子,将适合生存的鸟类留了下来,从野外自然巢址转换到城市人工巢址就是它们在上海市城市化过程中探索出的生存之道。当然,城市中多元化的景观与生境配置可为更多的鸟类在城市安家提供可能。

两栖类比鸟类更需要保护

联系上李贲的时候,他刚从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回来,最近一直在那里带领研究生配合保护区工作人员落实针对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治理工作。这个读起来颇为拗口的物种对本土动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鸟类栖息地的“地基”与“食源”,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中,将“加强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灾害防治”列入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李贲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九段沙“种青引鸟”工程的开展,就是为了在那里打造更好的鸟类栖息地,将附近的浦东机场的鸟类吸引过来,从而减少鸟撞事件。“在市区,许多的摩天大楼都是玻璃幕布的,比较容易造成鸟撞事件,所以如何通过调整玻璃的反光率及其避免室内夜间灯光对鸟类的吸引,从而尽可能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也是在保护鸟类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相较于鸟类在城市中的生存环境,李贲觉得,两栖类的生存环境反倒是不太乐观——它们是全球受胁程度最高的脊椎动物类群,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而在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它又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何从本科到博士后,李贲对两栖类的研究从来都没有中断过。“要说城市化对两栖类最大的影响,还是在于土地利用类型和生存环境的不匹配上,简单来说,城市中的不透水的表面——道路、建筑,是无法让它们生活下去的,这也是为何原本在上海的14种两栖类目前只剩下6种,这种‘灯下黑’值得关注。好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科研团队、民间组织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未来可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容 杨力佳/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