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新局 谱新篇|看病越来越方便,90后乡村医生见证崇明之变
2023-03-3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阿姨,血压和血糖一切正常,记得少食多餐,多吃蔬菜,多运动身体。”在三星镇大平村的村卫生室里,“90后”乡村医生苏智杰收起血压测量仪,笑着叮嘱前来就诊的村民。苏智杰是崇明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的全科专业毕业生,2018年进入三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后,就决定把根扎在基层。他也见证了崇明医疗的变化,深深感受到,岛上百姓们看病越来越便捷。

    坚守岛上,90后村医见证乡村医疗变化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期间,苏智杰几乎每个科室都轮流呆过,在门诊学习开药、接诊,给老年人进行大肠癌、心脏病筛查,做好日常公共卫生防疫。虽然工作繁杂,却也成为了苏智杰基层医疗工作的“敲门砖”。

2020年,三星镇大平村需要一名新的乡村医生,苏智杰主动提出进入村内工作。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乡村医生的工作更加贴近百姓,是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就这样上午坐诊,下午“进村”,成了苏智杰的工作日常。

“新来的医生到底靠不靠谱,能不能看病?”“年纪太小,一看就没啥经验。”为了消除村民疑惑,更好地了解村民的健康状况,他总会在空闲的时候,入户和村民沟通。作为一名全科医生,苏智杰也会不定时地在村内进行健康宣讲,为了让宣讲内容更接地气,苏智杰会把生活物品作为讲解例子。慢慢地,村民们接受了新来的医生。

据悉,大平村常住人口有800多人,其中半数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炎等慢性病。基本看过病的村民,苏智杰都详细地将情况记录在册。

工作数年,在不断增进业务能力的同时,苏智杰也成了大家的“医”靠。苏智杰介绍,平常针对基础疾病较多,饮食作息不太规律的病人,除了常规药方,自己还会加入一定的生活运动处方和饮食处方。担任乡村医生三年以来,大平村的慢病控制率逐步提升,与此同时,村民的就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

苏智杰感受到,这两年,随着卫生室的不断改变,村民们也越来越信任乡村医生。2022年,大平村卫生室进行了简单的改造,现在整个卫生室有五个房间,诊疗室、输液室、换药室、药房和垃圾处置间,面积不大五脏俱全。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让苏智杰这样的村医,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现在苏智杰每年都会去接受培训,卫生室内也配备了不少先进的器材。不仅如此,村医待遇和养老保障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对苏智杰来讲,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基层医疗做出一点贡献,是他的职业理想。这位崇明小伙认为,如果想要把自己学的东西应用于临床,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乡村一样可以实现梦想。

    增进健康福祉,大病不出岛小病不出镇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在村里为老百姓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村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崇明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黄薇表示。接下来,全区将逐步打造村民家门口“家庭医生”队伍,并加强基层医生全科医学知识、社区护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知识培训。

这只是崇明医疗服务的改变之一。为了让百姓病有所医,近年来,崇明持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进百姓健康福祉。

崇明三岛完成优质医疗机构布局,形成以区域医疗中心和2家综合医院为中心,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219家村卫生室(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架构。各个医疗机构上下联动、衔接互补,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为全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大病不出岛”一直是崇明广大老百姓的期盼。作为全区医疗中心、崇明地区唯一一家三级医院,新华医院崇明分院重任在肩。五年间,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在肾内科、神经内科、小儿外科、肿瘤科等多学科取得突破。如今,血透、溶栓取栓治疗、肺栓塞抢救等,依靠先进的设备技术,都能在崇明进行;尿毒症、脑梗等急危重病,在本岛即可获得较好诊治。

急性心梗等多种致命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快、死亡率高,发病初期的120分钟是救治的黄金时间。以往,由于崇明相关技术不成熟,患者只能去市区医院看病,路途上的时间延误往往会导致患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近几年,在新华医院总院的支援下,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可有效开展相关手术。不仅如此,随着医院在2019年建立胸痛中心后,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已达到90%以上。

大病基本不出岛,小病也可不出镇。2018年1月,崇明开始打造“以健康为中心”的2.0版新华-崇明紧密型医联体。“升级版”医联体通过整合共享医联体内医疗卫生资源,促进优质资源下沉至乡镇、社区,使百姓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

医联体以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为核心医院,联合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等工作。比如,三级医院可以实时接收群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拍摄的X摄片、心电图等,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可获得专家的诊治。与此同时,来自医联体内的专家和医生,会不定期下沉到基层定期开展临床带教、业务指导、人才培养、义诊等工作,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对居民的疾病进行早预防、早治疗,逐步实现“小病不出镇”的目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