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盈袖丝雨》序
□穆陶
这是叶良骏先生的第六本散文集。有幸为这部文集写序,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文字对我的吸引。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了上海著名学者、诗词专家叶元章先生的大名,因钦慕而飞鸿,书信请教,先后得到先生指教并惠赠大著,文集《静观流叶》和诗词集《九回肠集》,获睹受益,一直珍藏。再后来,便在报刊上读到叶良骏的文章,为其娟雅流丽的文笔风格所吸引,几乎每见必读。后来才知她是叶元章先生的女公子,当时已是上海驰名的文化、教育工作者——陶行知研究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读她的《爱满天下》一书,知道她为了继承、传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从城市到山区,为莘莘学子讲授陶行知的故事,为教师及各界人士传授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孜孜矻矻,几十年如一日,在大半个中国,留下了她跋涉的足迹。
毛主席对陶行知评价甚高,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可是,在文化教育界,似乎没见到有多少专家的研究成果出现。想到这里,我忽然对叶良骏肃然起敬了!她为什么对陶行知情有独钟,不惜付出自己半生的精力,为弘扬“陶行知精神”而默默奉献呢?这原因,我想还是要从陶行知崇高的思想信念中去找。陶行知一生清贫,公私分明,只讲付出,不求索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他高尚灵魂的写照。如果叶良骏不是被这样的灵魂所感动,她会将自己的半生年华,毫不犹豫地投入到陶行知的研究中来吗?真正的知音,可以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也可以活在遥远的隔世!我相信,叶良骏一定是把陶行知当做自己的隔世知音,并情愿为其付出自己的精力与心血,全不顾这筚路蓝缕的艰辛,且以此为甘!
陶行知有一句名言:“爱满天下”,叶良骏在学陶中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在文学创作中,也将一个大写的“爱”字的人生情怀充盈于笔端,造就了她独具一格的散文特色。作为读者,浏览着这部散文集的篇章,总感觉自己的心神,不是在阅读,而是恍如徘徊行走在纷纭人间的路径上,这路径上的人,路径上的景色,或迤逦旖旎,阳光明媚;或回环婉转,令人翘企;或一唱三叹,思味无穷……这种阅读的感受,我觉得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更是一种对思想的开发与冶炼。例如《大阿哥》,写作者童年认识的一个邻居“大阿哥”,热情,帅气,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作者喜欢他,装在心里,如同自己的“亲哥”。有一天,大阿哥忽然参军去了,那是抗美援朝,“大阿哥穿了军装,背了背包,打了绑腿,神气极了”;“只有我很难过,使劲忍才没哭。”后来在漫长的日月里,便是盼念。盼他信息,盼他回来。在久久的盼念中,大阿哥终于回来了。这时候,她发现原先矫健帅气的大阿哥,现在“走路一拐一跷,背也有点驮了”。“几十年过去了,最后听到的消息是他去乡下养老,并在那里去世了。”读到这里,我不禁泪眼模糊。为了保家卫国,大阿哥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美好的青春,留下了一个残废的躯体,最后在那“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心声中消逝。这是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这样的作品,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发人深思,绵绵悠长。与那些花前月下、儿女情长的所谓“感情散文”,判若云泥,是无法比拟的。
散文能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叶良骏散文的一个值得重视的特点。按照一般的文学观念,散文是以抒情为主的文体,做到“以情感人”“以景怡人”也就够了,但读叶良骏的散文,却不仅如此。她将描写与叙述,轻盈妙曼地融合于一体,笔触自然流淌,毫无凿痕之感。这流淌的笔触,不是漫无边际的,散漫无羁的,而是紧紧牵引着人物的魂灵,渐渐走向归宿。因此无论篇幅长短,情味浓淡,文章中的人物,总是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让人掩卷默想,流连而不忍离去。篇中的人物,让你频频回顾,牵念不已!《繁花落尽春犹在》中的“老爷爷”,《错失一位好老师》中的“爸爸”,《一束未送出的花》中的黄宗英,等等,这些散文中的人物,虽然并没有刻意加以刻画,但却于情感的流淌中,在读者心中活了起来。对于这样的散文“境界”,我是深受感动和敬佩的!
杜甫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相信这本散文集的出版,通过一种新的文风的展现,必然会为文学领域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赢得更多学界读者的评说。戋戋感言,谨为序。
(本文刊发时有删节。作者穆陶:著名作家,写有长篇小说《红颜怨》《林则徐》《落日》《屈原》《戊戌变法》,学术论集《涧边文丛》等。作品获“全国八五优秀长篇小说”“台湾罗贯中历史小说奖”“刘勰文艺评论奖”等多种奖项。)
穆陶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