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少先队试点“半日营”,邀青少年解锁气象密码、体验吴侬软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到上海气象博物馆当一次“小小气象员”,解锁不可思议的气象密码;成为小小传承人,走进神奇的沪语世界……
在走进气象博物馆后,南洋初六4中队的学生唐易成有感而发,“‘半日营’给我打开了一个新奇有趣的世界,温度的数字背后原来蕴含着那么多的学问,让我又多了一个探索的领域。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
记者今天从徐汇团区委了解到,徐汇少先队周末半日营是徐汇区少先队社会化发展探索中重点打造的试点项目,4月上旬两期“半日营”活动刚刚落幕,让首批参与的少先队意犹未尽。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也既是一次次生动的社会实践,也让队员们在探访这座城区中得到成长。
◆ 变身“小小气象员” ◆
洞悉气象播报背后的故事
在第一期流动营地活动中,30位社会化招募的少先队员,打着队旗来到了上海气象博物馆。根据随机组队的原则,参与次半日营活动的少先队员们组成了6个混龄小队,穿上队服、带着队旗、领取一张包含“六个一”的任务卡,开始了打卡之旅。
上海气象博物馆校外辅导员带着队员们来到了已经150岁的气象观象台,娓娓道来这座气象观象台的故事。
体验区是队员们最喜欢的地方,少先队员们纷纷变身为“小小气象员”,有的成为了“气象档案管理员”,有的成为了“航海指挥官”,有的成为了“气象观测记录员”,还有的成为了“气象小主播”。当人工降雪从天而降的瞬间,大家都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而小队合作搭建的天体模型不仅挑战队员们的合作能力,更是增强了大家的动手能力。
“半日营”活动过半,小伙伴们的友谊逐渐升温,各个小队都成长了不少。在校外辅导员的引领下,队员们开展了一场“红领巾流动议事会”,总结感想、分享收获、提出建议。
位育实验五2中队的队员张弘毅在踏足气象博物馆前满怀好奇,在经历了“半日营”的实地体验后,他才发现,原来每天简单的气象播报后面蕴藏着那么复杂的知识和那么多叔叔阿姨们的辛勤劳动。“半天的时间不仅让我了解了上海气象局的历史,学习了气象知识,也让我对气象人代代相承的信念十分感佩。”
“参观气象博物馆让我们学习了气象仪器的工作原理,体验了气象工作人员的工作,认识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制作了气象模型,还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完成了气象主题小报。”上海小学五2中队的队员陈灏轩非常喜欢这次活动,认为这是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
◆ 小小传承人 ◆
走进神奇的沪语世界
刚刚落幕的第二期流动营地活动,又有30名少先队员来到了上海沪剧院。这一次,上海沪剧院的校外辅导员带着队员们参观了历史悠久的沪剧院展示馆。队员们倾听着沪剧院的故事。在了解了沪剧的历史和发展进程后,少先队员们纷纷变身为“小小沪剧传承人”,跟着校外辅导书老师学唱“沪语童谣”。
体验完沪语童谣的上海“咪道”,少先队员们组成“混龄小队”进行艺术畅想,分别制作了不同风格的团扇,穿上了专业的沪剧戏服,沉浸式体验了一把沪剧演员瘾。
身着漂亮的戏服,手持自己设计的团扇,队员们大方地上台向大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在随后举行的“红领巾流动议事会”上,队员们以临时小队为单位,开展主题为“作为沪语传承人,少先队员能做点什么?”的议事讨论会,从小队名到总结提炼的方式都紧紧围绕主题开展。
虽然这是自己第一次踏入上海沪剧院,上海市徐汇区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五1中队的队员唐一祎却表示,自己对沪剧并不陌生,因为自己从小耳濡目染听奶奶唱《燕燕做媒》《芦荡火种》等等,所以在参观沪剧展示馆的时候感觉特别亲切。“通过活动,我认识了很多沪剧演员,了解了沪剧的相关知识。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学会了沪语童谣《卜算子·咏梅》,体验了画团扇,非常有成就感。沪语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上海小囡我感觉很自豪,我们一定会把沪语和沪剧传承下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三7中队的队员李芃玮则表示,通过“半日营”活动,学习了很多沪剧知识,感受到了沪语的独特魅力,领悟到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沪剧表演体验、团扇DIY
手工等项目提高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队员们,一群来自高校的校外辅导员同样收获满满。来自东华大学的汪泽告诉记者,当置身于历经七十余载的沪剧院,自己感受到了少先队员们的朝气蓬勃。“沪剧作为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已有两百多年历史,青少年应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展现青春之声、上海之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