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眼中始终有光?院士、校长们说:要保护好奇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 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今天上午,第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上海科学会堂开幕,来自全市的青少年带来了自己的科创作品超1.4万件。孩子们展示科学创想的同时,院士、校长们则在同一会场中探讨科创教育的未来。如何让孩子的眼中能始终拥有对世界好奇的光,成为大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院士 兴趣和责任驱动科学之路
回忆起自己从青少年阶段走上科学之路的经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最大的体会是兴趣使然。
中学时,他的爱好就是读书,常常省下吃饭的钱去买书,还做了很多笔记。回看这些笔记,褚院士还分了类,有励志类的、鸡汤类的,更多的是思考类的。“比如这个‘对乒乓球当中削球原理的联想,从乒乓球削过来所经过的轨迹偏转的角度,可计算这个球的自转能够带动多厚的空气层以如何的速度转动,进而考虑到太阳、地球的空间运动。这就是思考类的笔记。” 褚院士笑着说。
那时候的他就已经开始写各种论文。“很多论文在思考的问题到现在都没解决,我这个中学生当时也不知道这是个世界难题。”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让他能保持持之以恒的热情,也激发出远大志向。褚院士“秀”了一篇当时自己发表的文章,笔名用的是“坦牛”。“我对别人解释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在平坦的大道上像牛一样工作’,其实心里想的是爱因斯坦和牛顿。” 他希望自己成为像他们一样的科学家。
褚院士表示,年轻人是最富有创造力的,要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的精神。这也是他一直致力于各种科普活动、还因此被称之为“科普院士”的原因。褚院士的微信名为“小草”,他说,要培养科学精神,就要像小草那样随时汲取阳光、空气、水分等外界养料,同时要勤奋刻苦、好奇质疑、目标如一、胸怀大志。最重要的就是以兴趣驱动、以责任驱动,把学习和国家科学事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校长 不要让功利想法磨掉孩子的好奇心
“褚院士的分享让我想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减负,一个是快乐学习。”在随后的校长沙龙上,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这样表示。
“减负并不是让孩子将做作业刷题的时间省下来去玩、去看电视,减负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有时间培养更多的兴趣,让他们的兴趣能够得到发展。”俞立中表示,正如快乐教育其实是在有所收获的前提下的快乐。“你要在事业上、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必须是要付出的。付出时仍然会感觉到快乐,那说明你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这才能够有快乐的感觉。如果始终学得很苦,那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俞立中表示,这就是驱动力的问题,正如褚院士所说的,兴趣驱动和责任驱动。“人天生就有好奇心,你们可能会注意到,幼儿园、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眼睛都会发光,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要探索,他在想很多奇怪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到了高中,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很多孩子的眼睛是无光的。”
如何让孩子眼中始终有光?俞立中表示,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发掘和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保持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的成长,而不是让一些功利的想法磨掉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是我们今天教育当中很需要关注的。”
保护“好奇心”的同时,也是逐步树立起责任意识的过程。“对科学的责任、对科学发展的责任,对我们这个国家的责任,对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责任。”俞立中表示,不仅仅是只想着考上好学校、挣更多钱,而是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这才能促使一个人能持之以恒地去做科学创新。
他也呼吁在座的教育工作者,能更多地重视和关注学校科技教师的成长,“因为他们是引导孩子们科学兴趣、树立未来发展的指导者,他对科学的理解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同时也给一些超常儿童发展的通道,更包容,给予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的天分能够充分得到保护和发展。
学校 科学探究给孩子更多可能性
在华师大二附中校长周彬看来,今天的大赛,正是一种使命担当的体现。“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使命感,怎么去培育?更多应该是在输出的过程中培育出来的,而不是在吸纳的过程中养成。”他说,今天看到这么多青少年拿着自己对生活中、社会上看到的问题,去思考解决方法,进行科学探索,虽然是小小的年龄,却很认真地在为这个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如果说这个贡献能够被认可,收获到认同,他们不仅走上了一条学习的道路,探究的道路,更是走上了一条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贡献的第一步。”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的不少学校,这样的探究教育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在华师大二附中,就有6名专任科技教师,3位博士3位硕士。科创教育已经延伸到了日常教学中,学校每个学生在高中三年都被要求完成2个完整的课题研究。周彬表示,获取知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赖于教材去获得,一种就是自己去探究,原创性地去发现。“我希望可以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得科学知识,而不仅仅满足于别人给我们的知识。”
在江苏路第五小学,科技教育已经有了一套“组合拳”。校长孟水莲介绍说,课程群贯穿到每个月,跨学科聚焦孩子的各类核心素养培养。比如明星课程“菜园子课程”,各年级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的菜园子里种植蔬菜,可以24小时观察。学校三个校区每个楼面都有一个工具角,里面随处可以拿到和学生所有课程有关的学习用品。“当学生有一个小想法的时候,比如需要一个火柴棍、需要一张彩纸,可以随处拿到,然后根据他的想法去组建自己的学习伙伴和选课老师。” 孟水莲说,对于老师、校长来说,给孩子更多可能性,或许他就会回敬你一个惊喜;多帮助他一点,他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在这一由市教委、市科协共同主办的“科创筑梦·共育英才”——2023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论坛现场,市科协与市教委也联合签署了《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以“资源共享、开放合作、共谋发展”为原则,在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英才计划、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和校长科技教育论坛,以及推动在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开放等方面进行持续、深入合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 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