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逼近本质,提要钩玄——周新民《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序
□於可训
周新民教授送来他的新著《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嘱我作序。这是他的同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读后有颇多收获,兹将一点感想略述如下: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以诗论为主。有关小说的理论比较晚出,而且大多为散金碎玉,不太讲究系统。但这种不成系统的理论,也有个好处,就是与创作结合紧密,有的直接就是对小说作品即时性的阅读感受,如今人熟知的“评点”等。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就是以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如果有人要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发展史,就得对这种散金碎玉式的感性经验或思想资料,加以条理,从中找出一些前后关联的脉络或线索,才能见其发展的迹象。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受西方影响的现代小说兴起,小说理论随之也改变了它的表现形式。这种改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受一种观念支配,运用一定方法的小说评论,取代了阅读小说的即时性直观感受。另一个方面是,超出感性经验的抽象概括的小说理论开始流行。这种小说理论,在上世纪,多为介绍有关小说的一般知识,即所谓小说ABC。到上世纪末以来,则专注于中外各种叙事理论,如小说叙事学、小说修辞学等。由于这种改变,研究小说理论发展的人,便从批评家对小说的阐释和评价中,提取思想资料,或从专门的小说理论论著中,寻找发展的线索。根据这些材料,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小说理论发展史,相对于取自直接的感性经验的小说理论发展史,自然就跟小说创作隔着一层。所以,后来的研究者写的小说理论发展史,多以小说理论批评史名之。意在表明,所研究的对象,是以小说理论批评活动的成果,即对小说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对小说作品的阐释、评价为主,而非与创作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对小说问题的理性思考。
周新民教授的著作偏重于后一种方式的研究。他所研究的当代小说理论,不仅仅是当代小说理论家有关小说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也不仅仅是当代小说批评家对当代小说作品的阐释和评价的结论,而是当代小说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伴随着当代小说创作进程,对当代小说问题的理性思考。所以他的这部著作,同时又是一部渗透了这种理性思考的当代小说创作发展史。我觉得,这是这部著作有别于前此时期为数不多的独立的当代小说理论批评史,或包含在各种文学理论批评史、思潮史之中的小说理论批评史的独特之处。要说特色,这是这部著作的最大特色,也是这部著作在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的方法和体例上的一种创新。
上世纪初,鲁迅曾深有感慨地说,“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岂止无史,中国之小说,也自来无系统的理论。后来从西方引进的一些较系统的小说理论,又大多与中国固有之小说不符。以至于连小说这名称,也与中国固有之小说相乖。后来的研究者和批评家,虽然大多沿袭西方的小说理论,但中国固有之小说观念,却未能从头脑中根除,所以在议论小说问题的时候,从阐释的标准到评价的尺度,就难免常常要发生矛盾冲突,以至于自己跟自己打架。这就使得中国现代的小说理论,不能不在这种矛盾冲突中生长发育。在当代文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周新民教授说,“现代化历史道路的牵引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的两大动力。”“现代性与传统性构成了中国当代小说理论的一体两面,这是中国当代小说理论最为根本性的特征。”他的这部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就是沿着这条主要线索,抓住这个“根本性的特征”展开的,因而主线突出,脉络分明,少了许多与这个“根本性特征”无关的游谈和枝蔓,也抓住了当代小说理论发展的要害,锁住了当代小说理论发展的命门,为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核心的命题。这是这部著作又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作者为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作出的一点贡献。
中国小说自五四文学革命之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历了一个所谓“欧化”时期。从上世纪40年代起,开始转向追求“民族化”的目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当代小说,沿袭了这一追求,并使之发扬光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话本小说的传统,虽然得到了继承,民间说唱形式,也被小说家所采用,但因为现代中国小说已经过了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所以这些传统的和民间的艺术元素,就只能作为一种外在的披挂,装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不能作为内里的血肉,重造一种中国化的小说。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小说虽然又脱下了民族的服装,为欧化的肌体重新披上了现代的外衣,但到了90年代以后,这外衣却被一些作家认为,“既不好看也不保暖,与国人体量性情不合”(张炜语),因而又转过头去翻检祖宗的宝库,希望从中找到更多的宝贝,为铸造真正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小说提供材料。但这个道路将可能十分漫长,原因是传统与现代,在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当然也在中国小说中,已如鲁迅所说“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是很难分别得清楚的。真要把传统和现代有机地揉合在一起,重捏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代中国小说,谈何容易,所以,伴随着这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的理论思考,也将未有穷期。
周新民教授是由文艺学转向当代文学的。我曾经说过,“这种学缘结构,给他带来的优势是,他的文学批评常常能从宏观入手,从大处着眼,逼近本质,提要钩玄,具有很强的理论穿透力,且有较强的思辨色彩。给他带来的问题是,有时难免从理念出发,或流于粗疏,失之艰涩。”他的这部新著,发挥了他这个学缘结构的优势,谈理论而不流于艰涩,论发展而不拘于细节,真正做到了“从宏观入手,从大处着眼,逼近本质,提要钩玄”。
周新民教授把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分为“现实主义独尊”“小说理论多元共存”和“走向综合的小说理论”三个时期。这种分法的命名,虽有可商榷之处,但所对应的当代小说创作的三个时期,却是基本适宜的。就当代小说理论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理论研究、创作评论和作家反思来说,这三个时期涉及的小说理论问题,无疑是多种多样,纷纭复杂的,但各个时期也有一些问题,是该时期集中关注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讨论、研究和创作反思,最能体现该时期小说理论的主要特色。周新民教授主要是以现实主义小说理论规范的建构、开放和在一个新的更高的意义上走向综合为中心,论及这三个时期的小说理论所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如“现实主义独尊”时期的题材、人物、情节和真实性、倾向性以及民族形式问题。“多元共存”时期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与蝶变”,“现代小说技巧的引进”和“形式主义小说理论”问题。“走向综合”时期的现实主义的“回归”和“重构”,以及“文化转向背景下的当代小说理论”问题,等等。抓住了这些问题,不但能统摄创作,而且能见其发展,不至凌空蹈虚,流于汗漫。
当代小说理论既属当代人对小说创作的理性思考,则不免人多嘴杂,众说纷纭。但好在话有繁简雅郑,人有类聚群分,有时候,这一群人对这一个问题说得多一些,见解深一些,新一些,有时候那一群人对那一个问题说得多一些,见解深一些,新一些。所以研究这些话语的人,就不能不有一个侧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周新民教授划分的三个时期中,他把第三个时期论述的侧重点,放在作家的创作反思方面,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这个时期作家的创作反思,相对于理论研究和创作评论来说,堪称一枝独秀,是值得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的研究者格外加以关注的。但关注的程度,在此基础上,似应还要有所扩大和加深,并对之加以适当的理论整合,使之成为当代小说理论发展的一种独特形态。
是为序。
於可训,湖北黄梅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有《於可训文集》(10卷),中篇小说集《才女夏娲》,短篇小说集《乡野传奇集》,曾获第八届《芳草》文学女评委大奖等文学奖项。
於可训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