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手机黑白照片上,瞥见那些未来的历史
2023-04-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近年上海的纪实摄影展不少,正在思南书局举行的“上海手记——张力奋手机黑白摄影展”向观众呈现了纪实摄影的更多可能。

对于纪实摄影,张力奋算得上是一位资深人士了。这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的拍摄史起码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他刚考入复旦,摄影是必修课,当然那时所用的还是略显笨重的胶片相机。此后,无论是在上海任教,还是在国外工作,乃至2016年重回复旦任职,张力奋的纪实摄影从来没有中断过。边走边看边拍边思考,这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此次“上海手记”展参展的50幅作品,都是张力奋3年来所拍摄的力作精品。而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张力奋对纪实摄影展开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首先是“手机摄影”。过去不少摄影师对手机摄影是不屑的,认为这意味着快消,无法成为艺术。似乎只有用胶片机拍摄,在暗房里做出来的东西才是艺术。可是张力奋近年的纪实摄影几乎都是手机拍摄。

“我以前用的也都是专业相机,但是体积太大,附加设备的要求又很高,一套莱卡相机至少3公斤以上。这对随拍式的纪实摄影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张力奋对青年报记者说,他就是想做一个尝试,看看在手机时代,手机能不能成为纪实摄影的主体。现在,张力奋的实验显然证明,这完全是有可能的。“我们从来不觉得伟大的作品,与相机的贵重与否是什么关系。照片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谁在用相机。只要怀着好奇心看这个世界,就能拍出优秀作品。”

这个展览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黑白摄影”。张力奋坦言,他用黑白色调去呈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让观众产生一种“陌生感”。人们对彩色的世界过于熟悉,因而容易熟视无睹,而黑白照片显然可以引起他们更多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思索。这是张力奋在摄影视觉美学上的一种追求,他将此称为摄影上的“做旧”。

张力奋说,黑白摄影是有意地拉远照片与观众的距离,并且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其实自己已经将拍摄的事物归入历史。而事实上,张力奋的很多纪实作品的主角确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比,上海的弄堂已减少一半。有时我对这座巨变的城市陌生,记得有次回上海,竟然是外国同事带着我这个老上海人去吃上海菜。我更希望能够记录上海的变化。吸引、打动我的,常常是别人习以为常,习惯忽略的。我拍摄打动我的人、物、街与光影。”

也因为这个原因,7年前回到上海工作之后,张力奋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纪实摄影之中,他好像有一种紧迫感。“上海手记”展中有多幅照片是关于杨浦区平凉路2767弄的。两年前,他带着10多名本科生进入这个待拆迁的弄堂,对居民进行深度访谈,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就叫《平凉路2767弄》。现在那条弄堂已经封闭,拆迁就在眼前。而即便实体的弄堂消失了,但弄堂仍以黑白色调停留在张力奋的照片里,讲述着往事沧桑。纪实摄影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作为一个新闻学者,张力奋还是老报刊的资深收藏者。展览中还展出他收藏的很有珍贵旧报。他告诉记者,自己与《青年报》渊源颇深,他青年时代的很多作品都发表在《青年报》上,那里是他创作的摇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