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保级”建筑前实景演绎历史故事,华政师生创新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激昂声音从40号楼远远传来,一大群圣约翰大学学生打扮的青年从华政纪念坊赶去聆听,由大学生扮演的孙中山正应邀出席学校学期结束仪式发表演说,那是110年前在这栋老楼真实发生的历史场景。
昨天下午,在苏州河畔华东政法大学百年校园内,一栋栋有着深厚可阅读故事底蕴的“国保级”建筑前,实景思政课正在移步换景间上演,让人身临其境沉浸式体验红色故事、红色基因、红色文脉。
◆ 赋予“建筑可阅读”另一种打开方式 ◆
“人民爱学,无不乐承,先觉觉后,责无旁贷,以若所得,教若国人,幸勿自秘其光……”思颜堂前,“孙中山”论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六三楼”前,大学生群情激愤,“五卅惨案”发生后,学生们大声表明爱国立场;交谊楼旁,“陈毅”定下第三野战军“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复学之初,4号楼前的大草坪搭起5顶帐篷,校领导和所有党政工团的人员都进入帐篷办公……这是苏州河畔华政园里曾经真实发生过的红色传奇故事,如今,由华东政法大学的师生在历史建筑前鲜活演绎和讲述。
四栋建筑,四幕剧本,在时空交错、震撼人心的场景呈现中,一段段红色党史校史故事在实境课堂里激荡人心。坐落在万航渡路1575号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作为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拥有与苏州河美景相得益彰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深深镌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70余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让师生“动”起来,让历史“活”起来,“建筑可阅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在大家的头脑风暴下开始试水。
今年春季学期以来,华政学生工作部(处)利用校园历史建筑资源,挖掘校史内涵,通过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孵化出了一门“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新型思政课。在这堂课里,师生都是党史校史的挖掘者和讲述者,各场景“导演组”多次集体讨论、十余次修改剧本,师生演员无数次排练、试讲,打磨出一场精彩的演绎,也通过深度参与和角色体验,重温一个个重要历史瞬间,感受校园精神共鸣。
◆ 小道具助力互动更深切感悟历史 ◆
经过两次小范围饰演,昨天,“苏河明珠”沉浸式实景思政课再度开讲,主讲者是华政辅导员和学生。参演人员饱含赤诚之心投入到角色之中,感染着在场观众的情绪,全程高潮迭起,掌声阵阵。现场,还植入了一些花心思的互动道具,让体验者感受到思政教育的走心和创新。
在第三幕中,听课者随演绎历史事件的师生进入文保建筑——曾是“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的交谊楼中,这里是陈毅1949年5月率三野进驻的临时驻扎点。在楼内,陈毅嘱咐后来成为华政副院长的曹漫之起草“入城纪律”,并强调“入城好不好”关系着解放军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互动中,人民解放军战士零距离向听讲的周边观众递上传单,上面影印的正是《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不少学生细细观赏,从严明的公约和守则里更加读懂了解放军的爱民护民之情。
到了第四幕,观演的同学们又拿到了一封华政园的录取通知书。大家拿着入学函件,从交谊楼走出,兴致勃勃地前去四号楼前的大草坪报到。光阴荏苒,时间已来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恢复高考,这座法学院校复校了。1980年,全校招收400多名新生,校舍匮乏问题凸显。是年夏,校党委慎重决定,将原来的校长办公楼即四号楼让给教师和学生使用,将其他办公楼让给学生住宿。在这里,实景演绎的就是“艰苦创业、在帐篷内办学”的奋进故事。
当华政的校歌响起,四幕剧行至尾声,但师生们的情绪久久昂扬。“每位演员都表演得非常投入,很有信念感,带动我们观众走入了历史场景,沉浸式感受当时的时代故事。”知识产权学院应同学感叹。
导演组成员、学生工作部(处)陈川老师表示,长宁校区绝无仅有的历史建筑群蕴涵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从剧本到演员,从服装到道具,从灵感碰撞到反复排练,所有演职人员都加深了对学校厚重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学生工作部(处)负责人陈赛金表示,打造“苏河明珠”沉浸式实景思政课旨在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好用活学校的红色党史校史资源,让辅导员上好思政课,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创设思政实境课堂。这堂课边演边打磨,希望培养一支优秀队伍、打造一套工作机制、孵化一堂示范“金课”、辐射一批中小学校,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探寻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密码”。这一课堂还将逐步向市民和各级党组织支部活动开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