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再迎16个重大项目签约,推出两项重磅举措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五一假期刚刚结束,徐汇区又有大动作。今天,“2023年徐汇区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16个重大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徐汇人力资源产业集聚区”“徐汇国际人才港”揭牌成立,推出“一区一港”这两大重磅举措。同一天,徐汇区政府与上海海关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启新一轮合作。
16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在新赛道跨前布局
今年以来,徐汇招商引资保持积极向好势头,重大投促活动、海外投资促进推介会成效显著。继央企五矿落子徐汇,极氪、弘玑2个亿元级项目签约后,今天,徐汇区2023年第二批16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涵盖人力资源服务、元宇宙、绿色低碳、信息科技、生命健康、智能网联等领域。包括中智股份、邦芒实业、芒啾网络、乐卡本环保、驰骛科技、参天制药、上海森那美等企业,将与徐汇开展新一轮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此次签约表明,徐汇区在绿色低碳、智能终端等新赛道的跨前布局成效已显。以坐落于徐汇西岸的国广顺能(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这家新赛道公司就是移动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国广顺能CEO邓晓光介绍说,随着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用电难问题十分凸出,而他们企业要解决的就是这一痛点,实现从“车找桩”到“桩找车”,通过移动充电装置为电动车补能。这些看上去像“机器人”的移动装置既有储电的功能,又有充电的功能。在谷段储电,峰段充电。有充电需求的车主无需将车停在装有充电桩的新能源车位上,而只需将车辆在任意车位上停靠,在手机上打开黑马原力App,就可以召唤拥有四轮八驱底盘的“机器人充电员”抵达车辆边,对车辆充电。这意味着所有的车位都可以变身充电位。
传媒港拥有5200个地下停车位,是上海市乃至全国最大的地下整体停车库。据邓晓光透露,此次他们的移动充电设备在区政府的扶持下也获得了入驻传媒港和徐汇滨江的资质。企业品牌黑马原力的试点应用场景探索获得了徐汇区多方提供的政策指导和切实支持。
他表示,“落地徐汇让我们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我们希望能成为徐汇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又一张靓丽名片,在徐汇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助力下,为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应有的力量。”
进一步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推出“一区一港”重磅举措
记者注意到,今天的签约仪式选在了徐汇万科中心三期举行。作为徐汇中城的门户地标,徐汇万科中心目前已吸引包括小米、字节跳动、李锦记、育碧、中智等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据万科商置副总经理、徐汇万科中心负责人陈丽琳介绍,徐汇万科中心三期将于今年底竣工,未来将着力构建上海徐汇POD、公园里的总部办公群,重点聚焦数字经济、人力资源专业服务、跨境电商等产业生态赋能集聚升级。
当天,“徐汇人力资源产业集聚区”、“徐汇国际人才港”在徐汇万科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一区一港的建设,是徐汇区进一步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磅举措。”人力资源头部企业中智股份已在万科中心购置总面积4万平方的办公场地,聚力打造人力资源研发运营中心并作为公司总部。中智股份总经理单为民表示,徐汇区给了企业与徐汇同进步、共成长的强大信心和底气,作为人力资源行业的“国家队”、“领头羊”,中智有信心、有能力为建设集聚区、人才港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底座,深耕徐汇、贡献徐汇。
同时,为充分发挥徐汇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增强营商软实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徐汇区积极开启与上海海关的新一轮合作。新一轮合作备忘录主要围绕“1+1+8”的框架展开,推动自贸区各项创新制度在徐汇区范围内复制推广,通过八项举措,形成企业通关便利化服务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徐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招商引资到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徐汇区正倾力为全球投资者、企业家、追梦人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未来,徐汇区将打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更强的核心功能、更新的产业空间以及更优的人才生态,与企业合作共赢,实现高质量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