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条例》学习宣传月启动,新一轮“家门口”信访服务优秀案例“串珠成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信访工作条例》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一年来,在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信访局指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全力推动条例各项规定落地见效,与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相衔接的制度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加强。
今天,《信访工作条例》学习宣传月启动仪式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启动,同时,新一轮“家门口”信访服务优秀案例征集启动,将更多优秀案例“串珠成链”,打造出“上海样本”。
■ 学习贯彻《条例》更好服务群众 ■
《条例》是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基本遵循,上海市坚持从政治上压实工作责任,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宣传,研究配套政策措施。市信访办介绍,学习贯彻《条例》,关键要见真章、出实效。上海积极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努力把学习贯彻成效体现在提升信访法治化水平、更好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上。
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理信访业务上,上海狠抓初信初访办理,深化“上门办信”“先行联系”等做法,2022年信访事项平均办理周期11天5小时,全年新增信访事项重复率在2%以内。
上海还运用《条例》指导信访工作做出新探索。上海信访立足超大城市治理实际,紧扣《条例》要求,展开一系列新探索。
在信访工作转型升级的大势下,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蓬勃发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若干规定》,是全国首部关于人民建议征集的省级地方性法规。过去两年来,市区建议征集办收到市民意见建议已超过23万条,占到信访总量的36.6%,去年开展150余次主动征集,让人民智慧全方位地融入超大城市的社会治理。
当下,人民建议征集已经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一大批好建议转化为好政策、好措施,推动更多群众“金点子”结出了惠民“金果子”。这是《条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的生动体现。
“家门口”的信访服务体系也不断深化,通过积极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上海版,健全市、区、街镇、村居“四位一体”信访服务网络,完善分级服务清单,赋能全市215个街镇、6100多个居村,推动矛盾解决在源头和萌芽状态。
■ 完善“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提升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能级 ■
今天,由市法宣办、市信访办共同主办,长宁区委、区政府承办的《信访工作条例》学习宣传月启动仪式设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这既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上海足迹、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的现场课堂,是“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精神洗礼,也是学习宣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深入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的动员号角,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信访工作融入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深入探索。
即日起的一个月内,上海信访系统将集中开展《条例》学习宣传各项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市16个区的分会场也在活动当天同步开展《条例》学习宣传月启动活动。
去年,上海信访“家门口”服务体系十大优秀案例出炉,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优秀案例经验,放大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推动“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建设从“体系全”到“功能强”的转变,一个个“家门口”信访服务优秀案例正在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致力于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能力水平,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上海样本。此次,新一轮优秀案例也由此开始征集。
上海广大基层干部把学习宣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融入办理每一件信访事项、化解每一个信访矛盾的过程中,用实际行动为条例作出生动注解。现场,4位服务在群众身边的“一线”讲述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分享了“我与《条例》”的故事。
今年是《信访工作条例》落实年,下一步,上海将通过主题宣讲、作品征集、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信访工作条例》实施一周年主题宣传活动。
上海市信访办表示,上海信访系统将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迅速兴起大兴调查研究热潮,持续推进学习宣传贯彻《条例》走深走实,进一步优化信访事项处理程序,健全《条例》配套政策措施,完善信访工作制度体系,提升广大信访干部和群众学《条例》用《条例》的能力水平,进一步畅通渠道,完善“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提升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能级,为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积极贡献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