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新奋斗|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朱兰:她的三次“出走”,是为了居民健康的“回归”
2023-05-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从一个心内科医生转变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从默默无闻的社区医生,到全国十大最美医生。她是来自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朱兰。

回首这些年的职业生涯,朱兰十分感慨,“正是这个时代,给了我难能可贵的机会,也给了我们家庭医生一个前所未有的舞台。”

  第一次“出走”——从诊室走到社区  

在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朱兰最难忘是三次“出走”。第一次“出走”,是从诊室走到社区。

1998年,她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徐汇区日晖医院,成为一名心内科医生。没想到,7年之后,她就面临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十字路口:2005年,为适应社区卫生改革的需要,日晖医院转制成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去还是留,朱兰不是没有纠结过,但她最终选择了坚守社区的岗位。

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才能防止病人从小病拖成大病的悲剧?多年的临床实践告诉她,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大力发展关口前移的基层卫生保健,做好全方位的健康管理,真正做到使居民不生病、晚生病、生小病、生病后能早康复,而全科医生无疑是承担这些使命的最佳人选。

最终,朱兰选择坚守在社区,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居民健康问题的发生。

从专科医生的诊室,到全科医生的社区,对她而言,这一切都是陌生的。以前,她坐在诊室里,等着患者前来找她;现在,她必须主动跑到社区里,让居民们相信她,让她负责他们的健康。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相信她,她又该怎么办?

有一位袁老伯因为脑梗,导致左半身瘫痪,性格也变得十分孤僻和暴躁。朱兰第一次上门时,老伯一脸戒备,连连摆手,不耐烦地说:“斜土斜土,又斜又土,三级医院都看不好,来个社区医生有什么用?”

她被逗乐了,对袁老伯说:“您真有趣,来来来,就让我这个又斜又土的医生来给您看看嘛,对您也没有什么损失呀。”见她一点不生气,反而笑脸相迎,袁老伯倒有点不好意思了。于是,她趁热打铁,先跟他聊聊日常生活,然后根据他的病情,为他制订了详细的康复计划,不仅为他调整了药物,还给他列出一张饮食与运动的清单。

跟袁老伯聊得比较熟了以后,朱兰还“参观”了一下他的家,发现老伯家的活动空间比较小,而且浴室十分湿滑,便跟袁老伯的家人说,请他们在向阳的墙壁上安装专门的拉手,可以让老人锻炼锻炼,并且不要忘记,在浴室里铺上防滑垫、装上扶手,以防老人意外跌倒。

此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她都定期上门,耐心倾听老人的喜怒哀乐,为他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根据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她教会老人和他的家人一些肢体康复技巧,不断提高袁老伯的生活自理能力。考虑到他行动不便,朱兰还主动与居委会志愿者联系,向街道残联申请轮椅,让袁老伯不再“蜗居”家中,而是能够多出门,多晒太阳。

一次次的访视,袁老伯卸下了内心的防备,并且打从心底里,认可了她这个“小医生”,老伯全家人也很喜欢她。如今,袁老伯的偏瘫情况已经明显改善,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有一次,离开袁老伯家里时,他望着她,忽然说了一句:“小朱医生,以前跟你说的那些话,对不起!真是多亏有你,谢谢你!”

这句“谢谢”,让她从内心深处觉得,这一次“出走”,她“走”对了。

  第二次“出走”——是从医院走到大学  

后来没多久,就证实了她的想法。2011年,上海开始试点家庭医生制服务,而她成为了首批家庭医生。因为有了几年时间的社区磨练,朱兰有了坚守下去的底气,希望成为居民的医生朋友和健康顾问,为他们守好“健康”这道门。

曾经一度,她深入社区,对签约负责的1070户家庭2800余名居民的健康状况全面掌握,有多少高血压患者、有多少糖尿病患者,谁的病情稳定、谁需要进一步治疗,她都心中有数。

“心中有数,就行了吗?显然不行。如果说大医院的医生好比在下游救治落水者上岸,那么我们社区医生的责任,就是在上游提醒大家:此处水深,小心落水。只有从源头上加强控制,才能避免更多人‘落水’。”在分析居民资料时,朱兰明显感到知识“不够用”。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慢性病不断井喷的现状,构建有效的慢病管理新模式,势在必行。

朱兰的第二次“出走”,是从医院走到大学。她利用一切休息时间,跑去复旦大学请教专家,去图书馆查阅国内外文献。一瓶水、一个面包,她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坐上整整一天。她再一次变成学生,拼命学习国内外对于慢病管理的前沿知识与先进理论。她还报考了交通大学在职研究生,并且取得硕士学位。

就这样,知识的积累,带来思路的开阔,为朱兰创建慢性病群组干预管理新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她把这个模式在社区进行“试水”,非常成功。

居民陈阿姨是一位高血压伴微量蛋白尿患者,需要吃多种药物控制病情。听闻朱兰将高血压病人集中起来,成立“群组干预小组”,陈阿姨马上报了名。接下来半年,她组织陈阿姨和其他病友学习如何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如何制订健康计划并有效实施。包括陈阿姨在内的很多居民,改变了多年来的不良生活习惯,走出了诸多用药误区。

如今,陈阿姨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药物费用大大缩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困扰她多年的蛋白尿也消失了。而通过群组干预管理,在她们的社区,已经有700多位像陈阿姨那样的高血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新的管理模式病人依从性高、易推广、成本低,朱兰还受邀在全国学术会议进行交流。而就在多次大会交流的同时,她和同行们也看到,现代医学模式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第三次“出走”——从国内走到国外  

“作为基层卫生工作者,我们能做什么?应当做什么?”这个思考,促使朱兰再次迈开步伐,希望走得更远,看得更高。这促成了她的第三次“出走”,从国内走到了国外。

作为全科主任医师和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在组织的关心下,朱兰多次前往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从中,她更加深刻认识到,身为医务人员,首先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理念。

上海新一轮医改,提出加快建立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而这,也恰恰是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核心。因此,结合国内外所学,借鉴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健康管理理念,朱兰构建了一个适合她们社区家庭的健康评价体系,通过60余个细化的指标,展开对居民家庭的健康评估。

有一次,在为居民张阿姨进行健康评估时,张阿姨无意中告诉朱兰,最近大便有点不正常。朱兰立即追问她的症状,随后建议张阿姨马上接受肠镜检查。结果,张阿姨被诊断为结肠癌,所幸发现及时,术后恢复很好。

经过询问,朱兰又发现,张阿姨全家在饮食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他们常吃隔夜菜、爱吃腌制食品,而蔬菜却吃得很少。于是,她与张阿姨的家人聊了好久,让他们尽快纠正坏习惯,并定期参加她们上海全市推行的免费大肠癌筛查。张阿姨的儿子告诉她:“朱医生,我一定会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并且督促我们全家,把好疾病预防的第一道关口。”

朱兰表示,自己当初选择留在社区做全科医生的初衷,就是为了能更好地让居民防病的关口前移。这些年来,她没有忘记这样的初心,正在不断向着目标前进。截至目前,她在自己的社区完成680户家庭健康评估,她的这套评估方案,已经在徐汇区得到全面推广。

在第9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典礼上,朱兰身边站着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吴孟超院士。回忆颁奖典礼的场景,她用“百感交集,难以言喻”来形容。

从诊室走到社区,从医院走到大学,从国内走到国外,朱兰的每一次“出走”,都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作为“健康守门人”,将设下的“关口”越前移,居民就能从中越得益。

“也许还会有下一次‘出走’,为了居民健康的‘回归’,我随时准备着。”朱兰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