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球基地到身边座椅,这些“未来工程师”让梦想照进现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月球基地,仿生座椅……这都是“未来工程师”的创想设计。今天,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第十九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颁奖会在徐汇中学举行,同时启动第二十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
// 吸引全市5万余青少年参与 //
第十九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内容涉及结构、建筑、机械、电子、机电、软件工程、航天、工业设计,吸引了全市五万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经过区级选拔推荐,共有来自16个区906支参赛队入围市级决赛。
2030年前后,我国将进行载人登月和月球科研基地建设。第十九届未来工程师大赛航天设计师项目紧紧围绕国家嫦娥工程“探、登、驻”三个阶段计划,在去年月面可移动实验室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并制作“月球科研基地”。
青浦高级中学高二的蔡孜忱设计了一款“广寒新居”,通过“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利用月球资源为科研基地供能,还以航母的电磁弹射装置和电磁炮为灵感设计“电磁轨道加速器”运输月球矿物,获得了一等奖。蔡孜忱是学校建模社的社长,管理着一支40人左右的学生社团。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会比较关注的科技方面的新闻,对航天航空讯息也会有所了解,当拿到月球营地的命题时,很快就有了灵感。“我之前还参加过欧洲航天局月球营地的比赛,当时出了点差错,没有取得成绩,但比赛中积累的经验对我这次参加比赛很有帮助,最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以说,不要害怕失败。”他表示。
工程技术创新人才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徐汇中学的王潇为上班族设计了一款智能水杯。它有设置饮水量、定时提醒喝水、测量水温等功能,造型以叶片姿态类比“缺水程度”,新奇而可爱。从一个创意到一只看得见、摸得着、有功能、能使用的智能水杯,王潇被接踵而至的问题“谜团”困住,但在自己的努力下,成功地破解了这些难题。杯子的使用者是谁?我该设计什么形状的杯子呢?还可以有什么功能?用什么软件物化作品呢? 3D打印速度好慢怎么办?……为了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他做调研、画草图、学建模、查资料。打印误差造成插件无法安装,他就用砂纸手工打磨,可进度慢且仍有误差,会影响带动叶片摆动的齿轮,他就尝试用电子螺丝器小心转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很享受。
结构工程师项目中,上海市民办嘉宜初级中学何晚菁以中式圈椅为灵感,设计了一把既具有中国传统美学,又充满现代科技元素的轻量化座椅。中式经典圈椅典雅的造型和简洁流畅线条,给了她创意的灵感,而广泛使用在航空航天器上的蜂巢结构设计则让她的想法得以实施。如何减重、如何决定尺寸、如何利用设计软件勾勒想法……二十多个问题推进了设计进程。
// 曾经的“未来工程师”如今成为创新人才 //
记者了解到,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已经走过了19年,如今走入第二十载,曾经的未来工程师也已成长为真正的工程师和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为追溯和呈现大赛育人成果,组委会今年邀请了18位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学生拍摄纪录片《此刻即未来》,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创新人才的成长历程。启动仪式上,这一纪录片也迎来首播。
赵欣浩是第六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选手,之后回到了母校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担任物理学科和学生科创社团指导教师。结缘大赛而种下的科创种子已生根发芽,赵欣浩在许多的“第一次”中发现了工程的魅力,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志向。目前在云南支教的他,希望通过教学,将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带给更多学生,以亲身经历引领学生感受工程活动的魅力。
董骁骏是首届大赛的参赛者。这场科创活动令当时还在初中的他,直观了解工程师的使命和能力,也由此,“用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了他求学和工作的目标。如今他创办了自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要将质量最高、价格最优的解决方案提供给用户。
曾参加了第七届大赛的陆胜寒从清华大学本硕毕业,目前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他说是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令他破除了面对未知的恐惧,明白了无数次创新是对未知的挑战。而现在,他将尝试用人工智能为提升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解”。
创新能力应置于交叉学科和丰富的社会资源中培养,大赛也体现了全员育人的理念。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从2010年第七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开始把活动带到了更大的平台,自第十四届起,活动得到半导体行业的领先供应商ASML阿斯麦(中国)公司的鼎力支持,从赛事赞助、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保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培养和储备未来工程人才。
改建“数智公话亭”、为城市物流设计制作智能物流机器人、制作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的舱段对接装置……据悉,今天启动的第二十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将带领青少年探寻工程技术新势力,通过七大工程师系列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鼓励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