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爱书的她用科技“复活”非遗工艺龙鳞卷
2023-05-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视频

在不久前举行的共青团上海市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团代表、团金山区委书记王民民推介了龙鳞装帧的《枫泾十二时辰》,摊开手卷,内部书页鳞次相积,铺排开犹如长龙,折页相叠拼成了枫泾三桥。

龙鳞装帧工艺源于唐朝,如今扎根在金山枫泾的青年金沛瑶和她的团队正在“复活”这一工艺。从小爱书的她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汉纸文化,探索非遗龙鳞卷工艺产业化,让“国宝经典”走入千家万户。

  龙鳞卷之美      《枫泾十二时辰》三次便成型    

枫泾古镇南大街有一排白墙黛瓦古朴的店铺,“拾遗韵”雅趣生活馆坐落其中。走进“拾遗韵”,室内布设犹如家里的客厅和书房,满壁诗画映入眼帘,其中龙鳞卷有《兰亭序》《唐诗画谱》十余卷,也包括在团代会上展示的《枫泾十二时辰》。

什么是龙鳞卷?作为“拾遗韵”雅趣生活馆馆长,纸观文化科技公司创始人金沛瑶打开了话匣子:“龙鳞装是中国传统图书装帧形式之一,始于唐朝。卷起时外观和手卷无异,翻开龙鳞卷,展案铺排,页面翻折错落如同龙鳞,错叠拼接后能变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且正面是一幅,反面也是一幅。以前全靠画匠手绘,错一笔便要整幅重来,有些画匠可能一生只画一卷龙鳞卷。”

《枫泾十二时辰》是金沛瑶的先生赵纯烨回枫泾后所做的第一个作品,身为枫泾人,赵纯烨制作的愿景很朴实——希望更多人领略枫泾古镇的美。“不少人冲着粽子等美食来枫泾古镇,忽略了建筑之美。”于是金沛瑶和枫泾镇信息中心联动,使用了枫泾不同时间共24幅美景照片组成了每一张内页,卷轴铺排开,折页相叠拼成了枫泾古镇北大街的三桥日景图,当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时,不仅内页中能看到不同时辰下的枫泾美景,随着鳞口的画面渐次变化,最后又组成了另一幅三桥夜景图。

《枫泾十二时辰》用纸全长5.6米,进行龙鳞装帧后,展案铺排开不到1米,但因为是将真实景色进行水墨画处理,用墨量特别大,“普通一张页面用墨量达85%,对烘干和防起皱的挑战就更大。”金沛瑶说,当时试了三次,《枫泾十二时辰》便成型了。

“拾遗韵”里另一卷龙鳞卷《唐诗画谱》精美素雅,上一页的边缘压着下一页。《春晓》《早春野望》……每品内页里都藏着一幅唐诗配以唐代名画。从画卷一头向另一头轻轻一捋,整卷书页同时翻过去,画卷上的《唐宫仕女图》画面瞬间变成了《捣练图》。

  书籍之美      为龙鳞卷走上机器研发之路    

金沛瑶从小就沉浸于书的世界,对于书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金沛瑶在英国留学7年,一次课堂讨论时,老师让全班来自22个国家的学生,分别说说对其他国家的认识以及文化认知。结果,大家对中国的认识少之又少。金沛瑶很难过,给父亲打完电话倾诉后,她收到了父亲漂洋过海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是《论语》线装书,父亲想让她通过中国书籍,感受中国文化。

这是当时20岁的金沛瑶与线装书的第一次相遇。回国后,她在2012年第一次听人提起龙鳞卷,但她跑遍北京博物馆也没见到真容。直到2017年,金沛瑶在浙江团建时,在村落里见到了别人复刻的龙鳞卷,“原来书籍可以这样美”。当时,她就种下了中国书中国梦。

如今跟着金沛瑶走进离“拾遗韵”雅趣生活馆几公里远的汉纸水墨数字印刷全能工厂,数字水墨轮转印刷机正在运转,纸筒上的汉纸送入印刷机,可以高速传送出一幅幅长卷画芯,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敦煌石窟壁画……

“中国的纸,只和中国人做的机器对得上脾气。”金沛瑶说,研发之路上他们踩过无数的坑。因为攻克龙鳞卷过程中最难的是装帧,设备上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生产线瘫痪。当时,所有的机器设备都无法满足龙鳞卷宣纸印刷的要求,金沛瑶就带着团队一起看《天工开物》,查阅中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从中获得灵感,每天大家一起头脑风暴,金沛瑶一边筹集资金,一边给出思路。

研发过程充满挑战。第一个挑战在于纸,金沛瑶说,做一卷铺排开有10米的龙鳞卷,至少需要一张60米长不间断的宣纸,纸张要质匀且透,“但凡质地不均匀,在机器上走纸时没法印刷,吸墨率也不同”。

第二个挑战在于喷头,因为打印速度可以1分钟达到100米,在这种速度下,喷头和控墨系统需要在不损失墨点大小的前提下完成打印任务,“我们先前尝试过多种方法,发现行不通,团队每个人因为天天琢磨长了不少白发”。

第三个难点在于长卷在机器中需设计纸张走向,为了解决长卷翻面,他们想到用轮转,为解决浸了墨后纸张容易起褶的问题,他们用到了毛刷。

“听上去都是很小的点,但在技术层面都需要不断创新解决。”随着3月底设备正式运作,她和团队正式用现代科技赋能非遗龙鳞卷工艺。

  纸文化之美      打造一座纸观文化园    

龙鳞卷的生命力不在于做高高在上的艺术品。金沛瑶说,如果有大学生愿意,并有一定电脑基础,他们可以用7天教会如何做龙鳞卷,“真正的文明应该是敞开的,希望有越来越多人加入”。

而“拾遗韵”雅趣生活馆也成了科普之地。金沛瑶要求店员为每一位进店询问龙鳞卷的游客讲解,传播纸文化,因为知道就是“种草”过程。为了让龙鳞卷的价格亲民,他们正在尝试将龙鳞卷长度变短,甚至可以竖着挂起来,而不拘泥于展案铺排。“龙鳞卷也很适合为孩子做成长册,只要发来孩子的照片以及想对孩子说的话,每年都可做,用龙鳞装拼接后,等孩子18岁时,就是一份完美的成人礼。”

金沛瑶带着团队目前已经走过了“0到1”的过程,接下来的“1到10”,就是如何让龙鳞卷等传统汉纸文化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她看重线上传播,在各个平台用直观、快速的形式推广。而线下,一座纸观文化园正在洽谈中,这座6800平方米的沉浸式体验展馆位于新义村,他们已经梳理了造纸、印刷到图书装帧的内容成为文化园的展陈,还可以亲自体验,“到时候可以在文化园里花两小时学习龙鳞卷装帧,也可以在古书区看书。文化园可以成为工艺、文化、亲子研学之地,若一切顺利,今年12月可动工。”

金沛瑶期待,更多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纸本可以走入千家百户,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民族的文化之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