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在时间创痕面前,相信我们所相信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今天,2023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15周年。一些反映15年今昔对比的照片在网上刷屏。当年地震时从岌岌可危的教室里逃出来的小学生,如今披上洁白的婚纱,与爱人沉浸在绿地草坪的阳光中。当年向救命恩人解放军叔叔敬礼的“敬礼娃娃”郎铮已经长成了1米85的阳光大男孩,正在为下个月的高考积极备战。当年一声“叔叔,我要喝可乐,冰冻的”令无数人动容的“可乐男孩”薛枭,又一次站到“防灾减灾日”宣讲的舞台上,作为志愿者,他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要努力为别人“撑起伞”。
在这个以“高速”著称的时代,15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15年可以让地震废墟重新变成繁华市镇,15年可以让映秀合葬墓地前的鲜花开了一茬又一茬,15年可以让幸存下来的小学生变成青春学子,15年也可以让惊心动魄的浩劫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但是正如依然可从老人的额头上瞥见其童年玩闹留下的伤疤一样,那场家之难、国之殇,已作为幸存的生命个体不忍触碰、难以释怀的“时间创痕”永远留在那里,这是15年根本不可能改变的。
15年让当年只有8岁的杨羿韬成长为一名军官。汶川地震后,幸存下来的杨羿韬得到了抗震抢险的亲人解放军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不仅得到可以支撑生命的食物和水,还住上了解放军建造的样板房,就连他后来入读的中学也是海军战士援建的。解放军让失去家园、一度消沉的杨羿韬重新焕发了对生活的信念,也在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他和小伙伴们约定“长大了,一起去当海军。”现在杨羿韬已从海军工程大学毕业,成为了北部战区海军某防灾救生支队的一名军官,立志要为防灾救生事业奋斗终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杨羿韬的15年无疑是对这句话最贴切的诠释。地震让杨羿韬无忧无虑的童年永远转向,但是那份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灾难和逆境的姿态却从来不曾动摇。在那份姿态里有对施救者的感恩,有对痛楚的隐忍,有对灾难的无惧,有对困境的抗争,有对生命的敬畏。当然不会改变的还有,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相信。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时间也无法改变很多。15年来,从大地震废墟中活下来的人们,也就在这变与不变之中,继续着自己的生活与成长,书写着自己人生的“续集”。地震时失去右腿的小女孩王睿成为了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并在东京残奥会上获得了女团冠军。地震时被压石板下三天三夜后获救的牛钰装上假肢,站上了T台,惊艳了上海时装周。地震时高举“长大我当空降兵”横幅的程强,长大后真的成了一名优秀的空降兵,而他担任班长的“黄继光班”,正是当年参加救援的队伍。
当然,15年也难免让人迷失自我。在地震中冒死连救7人的“少年英雄”雷楚年后来因为诈骗钱财而锒铛入狱,令人唏嘘。这个“少年英雄”在时间中沉浮,改变了可以改变的,也改变了不可以改变的,最终在自己人生中又一次打上了无法磨灭的痛苦印记。
灾后重建从来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难就难在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重建,也是一个个具体人生的重建。如果说城市的重建需要投入大量物力和人力,那么每个个体的重建则需要投去更多的注视、温暖和力量。个体的重建无疑更繁杂、更漫长,更需要携手同心的信念。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15年了。时间的力量总是那么惊人。无数心灵得到慰藉,无数人生重新开启,无数生命实现了成长和蜕变。虽然尚有“时间创痕”留存,但浩劫毕竟正在远去,活下来的人唯有继续坚韧前行,才能通往美好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