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多彩珍珠、为鲈鱼“开药方”……上海海洋大学学生这样服务三农
学生在福建闽威花鲈科技小院的网箱内布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孕育多彩珍珠、为鲈鱼“开药方”……当代大学生从事水产作业和研究是何种打开方式?如今,上海海洋大学的师生通过开展基地学习,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大洋大海。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了解到,2022年,国家支持上海海洋大学建设7个科技小院,分别分布在上海、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学校的科技小院“以水为媒”,创新了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模式。
创新引领
孕育多彩珍珠
从搭建育苗池,到修补蓄水池,再到建设温室大棚等蚌苗繁育准备工作,这些都是上海海洋大学师生在浙江武义淡水珍珠科技小院开展的基地科研工作。每年3-9月,师生们都会耐心指导周边多家养殖户苗种繁育工作。如今,科技小院已培养从事淡水珍珠研发的水产养殖硕博士研究生80余名,其中渔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近10名,每年常驻2-3名研究生。
在科技小院的示范引领下,浙江武义蚌苗产业基本实现了良种化。研究生吕高伦和王昊深有感触,“通过科技小院开展基地工作的学习,让我们拥有更加扎实的育种技能,并将学到的育种育苗技能带到了安徽、山东等地,完成多种淡水贝类人工繁育工作。”
不仅如此,科技小院注重“产教融合”式技术人才培养,依托浙江武义伟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共同培育了三角帆蚌“申紫1号”和“申浙3号”2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并将发明的《三角帆蚌苗种早繁技术》进行成果转化,推动浙江武义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淡水珍珠蚌苗繁育集聚地,显著提升淡水珍珠蚌良种化水平。
研究生王昊在基地查看成熟的亲蚌
开出“药方”
助力花鲈鱼养殖腾飞
福建闽威花鲈科技小院是7个科技小院中唯一涉及海水养殖的小院。在这里,5位研究生轮流开展工作。他们主要从事弧菌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和水体弧菌的监测,帮助当地花鲈养殖业防治花鲈弧菌病的发生,助力当地企业开展花鲈智慧育种和智慧渔业的前期研究工作,为下一步企业科技和企业管理升级奠定基础。
学生们收集福鼎地区花鲈和大黄鱼海水网箱里的病鱼或死鱼,完成对花鲈和大黄鱼的病害鉴定之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疫苗研制,为后期花鲈及大黄鱼的抗病群体选育奠定了基础。他们成功构建出鳗弧菌减毒菌株,完成减毒弧菌的安全性评估,研制了鳗弧菌减毒菌的免疫增强剂。
“我们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结合区域的花鲈养殖情况做出养殖技术改良,并针对当地的海水养殖花鲈的主要病害研制免疫增强剂,培育出更加健康的花鲈,大大减少当地花鲈养殖户的经济损失,为当地的研究生吕高伦和王昊深有感触。
鱼类养殖产业实现增收的目标。他们通过采集海水网箱养殖水样统计弧菌数量,分析弧菌种类及变动规律,并正在研发水体弧菌检测的便捷试纸条。”科技小院研究生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崇明科技小院的学生走进养殖户家里
深入一线
把论文写在江河湖泊
驻扎在上海崇明河蟹科技小院的博士研究生李京昊,自2016年考入上海海洋大学以来,几乎每年都会有一半的时间驻扎在田间地头的基地里。在科技小院,他主要进行稻渔种养的科研和实践,发表了1篇SCI文章,2篇中文核心文章,并申请到了一项发明专利。“通过基地科技小院的工作,我才有幸深入生产一线,才真正了解水产养殖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虽然很辛苦,但也显著提升了我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李京昊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3名博士及10余名硕士长期在上海崇明河蟹科技小院进行养殖技术研究。在完成相关实验的基础上,他们指导农户如何进行稻—小龙虾养殖,稻—中华绒螯虾养殖,稻—虾蟹混养等,也积极地与养殖户沟通交流。针对养殖户提出的养殖难题,他们针对性地设计实验进行攻克,并对不同稻渔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进行评估。
为探索养殖模式的创新,朱筛成同学在崇明科技小院开展河蟹配合饲料研发和养殖模式优化研究。针对养殖情况,他跟着导师成永旭开发出了可完全取代传统饵料的配合饲料,再让养殖户使用。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在养殖全程使用配合饲料,大大减少了冰鲜鱼等传统饵料的使用。通过养殖模式的创新,他们还推出雌雄分养的养殖模式及配套养殖技术,提高了河蟹成活率并极大地减少了养殖户的工作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