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断亲潮”背后,是年轻人在重组亲情关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开始断亲?”引发热议。所谓“断亲”,语出南京大学社会学副教授胡小武的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胡小武在调查中发现,年轻世代,包括90后,特别是00后,普遍懒于、疏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有的甚至干脆“退圈”,与亲戚拗断关系。他将这类现象统称为“断亲”。
一篇严肃的学术论文能激起如此广泛的讨论,说明它的确戳中了公众的某些敏感点。事实上,近年来围绕年轻世代的话题层出不穷。从“90后、00后整顿职场”到“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从“赛博朋克风”火遍朋友圈到大学生和小白领热捧“特种兵式旅游”,这些源自年轻世代的话题屡屡突破圈层,受到全社会关注。从这个角度看,当下爆火的“断亲”现象并非孤例,其反映的,是随着年轻世代大规模踏入社会所带来的新鲜感和冲击感。
毋庸讳言,这届年轻人是有一些鲜明特质的。过往四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时代的巨变在每一代人身上都会烙下印记,形成不同的代际特征。这一点,二十年前就显现出端倪——当时公共舆论正像今天热议00后那样热议80后。如果说70后、80后对物质相对匮乏还留有记忆,那么在90后尤其00后的成长经验中,物质丰盈乃至过剩已然是常态。而充裕的环境,让他们更自由、更自信,也更敢于、更善于表达自我。
“断亲”就是年轻世代表达自我的方式之一,而这种方式,对社会固有的生活形态和思维习惯造成冲击。这或许是“断亲”被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传统社会是以亲缘为纽带的人情社会,维系亲情和人情被认为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必修课。从前的人重感情固然是一方面,但人情之于资源交换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翟学伟就在《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一书中指出:人情关系是一种交换行为,情感稳定,关系就稳定,越有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当我们回望传统社会时,不应仅仅看到田园牧歌式的脉脉亲情,还应该看到隐藏在亲情背后的关于复杂关系的计算。
只是随着时代演进,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越来越不依靠亲缘。这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尤为明显。对远离家乡前来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才能、学历、性格、态度……恐怕都比远方“有什么亲戚”更被看重。
当安身立命的基础发生变化,相应的,“亲情淡薄”也就难以避免了。其实,这一过程已持续多年。70后、80后走亲戚的热络程度和上代人已不可同日而语,到90后、00后一代,终于酿成了“断亲潮”。这是社会变迁中的自然现象,说明相比以前,年轻世代的选择余地更大了。对此我们应予以关注,但不必惊诧。须知,开放社会具有包容性,也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允许人们拥有更多选择,甚至是被认为不够正确的选择。
同时要看到,“断亲”不等于“断绝亲情”。年轻人拗断的,往往是很少同生活发生连接,见面只知问“挣多少钱”“处对象了吗”“怎么还不要孩子”等“讨嫌类亲戚”;或者见了面各自玩手机,极少交流的“无话可说类亲戚”。对于有养育之恩的父辈祖辈、情投意合的兄弟姐妹,并不缺少亲情,也绝不逃避肩头上的责任。
“断亲”是年轻世代在社会变迁大背景下进行的亲情重组,是重新确定个人体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平衡点,明乎此,我们对这类现象就能多一点平常心和宽容度。春光灿烂,青春无限,相信年轻人将以他们的活力,创造出新型的亲情关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