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双创青年与机遇之城,成为“最佳合伙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今天召开的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再一次向全世界清晰传递出上海渴求各类人才的强烈信号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鲜明态度。
国内首家量子人工智能计算机中心打造者、以尖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药研发、世界级智能适应机器人、首个B站千万粉丝UP主“老番茄”……在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公示的“上海创新创业年度十大案例”,是创新创业青年在上海筑梦圆梦的缩影,也是上海筑牢人才“引凤巢”、发力新赛道、锻造新优势的标杆示范。
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发展?作为“养分”最充沛的地区之一,上海一直是青年实现梦想的舞台。光量子计算、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飞行器……越来越多头部行业的双创人才近悦远来,正在享受着上海“人才沃土”带来的机遇,也为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挥洒着热情和力量。
这些青年才俊道出心声,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上海温度:上海碧博生物医药工程有限公司临港二期工程在拿地后21天便开工建设,再一次刷新“拿地即开工”的“临港速度”;非夕科技创始人王世全在上海感受到了“雪中送炭”,团队在创业初期便获得上海市经信委最高额人工智能专项资金资助,以及闵行区海创团队的政策支持;全国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在上海通过,让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智慧医疗企业有了方向性的指引。
汇聚人才,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202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目前,上海市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的试点工作已在各区铺开,全市城区建设试点17个(含临港新片区),首批青年发展型街镇建设试点29个。如今,昔日的“蓝图”正在一步步转化为“施工图”。
汇聚人才,需要有兼容并蓄的包容。纵观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加大“专精特新”培育力度、实施吸纳就业补贴、落实阶段性社保缓缴……上海日前发布28条措施,进一步助力中小微企业,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为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汇聚人才,需要有远见卓识的筹划。未来产业是技术和市场都还处于孕育期的产业,需要探索最优技术路径、加快发展壮大。此外,未来产业主要面向未来需求,代表了人类对信息计算、生命质量、资源利用、空间拓展予以突破的愿景。上海布局未来产业,计划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
正如上海市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团代会开幕式中指出,青年们来到一座城、喜欢一座城、扎根一座城,归根到底是因为这里能够追逐梦想,拥有无限可能。上海正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每一条“硬核”举措,都在为创新创业青年厚植发展沃土,让双创青年与这座机遇之城成为“最佳合伙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