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河畔的咖啡馆,千姿百态上海味道
2023-05-21 生活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丁文佳

看黄浦江,看的是上海城市的气度,看海纳百川,看时尚潮起潮落;而看苏州河,看的则是上海的情调,上海的生活。苏州河曾经承载了老上海的工业,留下两岸墙面斑驳的仓库和低矮的棚屋。尽管苏州河的河面不如黄浦江那么宽阔,但它的岸线步道更加精致,每一处景观都看得出精心的设计,海派味道十足。随着苏州河整治,河水变得清绿,岸线也更具生活气息,一大批咖啡馆在苏河沿线“安营扎寨”,磨出阵阵醇厚香味。

  跨界玩法  

加油站的“副业”变网红

走过四川北路桥,可以看到一幢很现代的建筑,其整个立面呈波浪状,后部连接着一座玻璃房,临苏州河一侧有个大大的露台。走上露台,点一杯咖啡,放目远眺,左前方是上海邮政博物馆大楼,这幢1924年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再往左边一瞥,便能望见著名的河滨大楼,当年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国电影协会等都曾租用这里的公寓设立机构。往右边看是外滩,苏州河从这里流入黄浦江,外白渡桥遥遥在望,江对岸的陆家嘴近在咫尺。

第一加油站旁的雕塑。 本文受访者供图

这家高朋满座的咖啡馆,在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上,其实只是个“添头”,这座建筑的本来面目是个加油站。四川北路桥桥堍到这栋建筑间有一片小小的绿地,绿地步道边安置着3座铜质雕塑,雕塑的主题和内容只有一个:加油机。最外面的是上世纪20年代生产的加油机,中间是上世纪40年代的,最里面的一座,是生产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国产“灯塔牌”电动加油机。沿着步道走进绿地深处,那里安放着许多原油标本。

1950年有关部门审批发放营业执照,这座加油站营业执照的编号是001,因此,它被命名为“第一加油站”,1948年开业的这座加油站已经在这里历经了75个春夏秋冬,见证了苏州河的变迁,被市民称为上海“最美加油站”。

加油站后部一楼,是中国石化旗下的“易捷”便利店,这座便利店似乎和其他加油站的便利店有很大区别。便利店门口的货架上,陈列着上海老字号制皂企业的新产品,站长戚美娟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与上海蜂花的联名产品,她向记者展示了一个蜂花产品礼盒,打开礼盒盖,一个最美加油站的纸雕塑就呈现在眼前。

苏州河滨河改造,在滨河风景区里的加油站也同步更新,来自同济设计院的章明老师团队承担了这座加油站的更新设计工作。鉴于这座加油站的历史,这一段滨河景观特别设计了与加油站相关的元素,比如加油机模型、原油样品等等。

“亲亲侬”已经成了苏州河畔的网红。

现在的第一加油站,波浪起伏的屋面顺连着墙面,加油站里看不见加油机,地上画着一个个停车位,有车进来加油,员工们会十分礼貌地指挥车辆停入车位,然后伸手从上方将加油枪拉下。特别的加油方式也成为苏州河畔的一道风景。

加油站后的建筑,一色清水混凝土,带着浓厚的工业风,通向二楼的楼梯旁,沿路是中石化在上海的历史发展。上了楼,就是已经几乎成为网红的咖啡馆。

咖啡馆面积不小,但将近一半的面积都被设计成露台,来这里的人很少有留在屋子里的,大多喜欢在露台上看风景,哪怕是冬天也不例外。

中国石化上海沪北石油分公司团支部书记梁菁指着露台外那几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告诉记者:“这几株都是樱花树,每年初春时节樱花怒放,露台的这一角便粉彩一片。风来时,便会扑扑簌簌地下一场‘樱花雨’ 8,很多人都坐在这里不愿离开,拿起手机随便拍都很出片。”

第一加油站的这座咖啡馆用颇具上海味的方式命名,叫“亲亲侬”。这里的卖点不仅仅有第一加油站的历史和风貌,还有特别的景观和风情。

  放慢脚步  

找到人生新起点

苏州河上有很多桥,但只有浙江路桥和外白渡桥是钢架桥,所以,浙江路桥又被称为“小外白渡桥”。走在北苏州路,远望浙江路桥,让人感到一种浓重的历史。“COFFICERS”正处在这段流动着的历史的最佳观察点上,100米左右的距离,正好将浙江路桥的全貌收入眼底。

COFFICERS咖啡馆。

COFFICERS的主理人蒋腾在意大利出生、成长,去瑞士读大学,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与上海并没什么关系。但是,作为中国时尚潮头的城市,上海和欧洲却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因此,大学毕业来到上海,蒋腾立刻与这座城市有了共同语言,他说:“这里和意大利的生活街区很像,都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又有着很休闲的城市氛围,行走在这样的街道,让人感到舒服。”

蒋腾起先为自己的咖啡馆取名为“COFFICER”,希望这家咖啡馆能够服务于在这附近上班的白领。后来发现,来这里的远不止白领,只要有着上海情结的人都对这个地方情有独钟,因此,他又加了一个“S”,以示咖啡馆面向更多群体。

蒋腾对咖啡馆的装修费了很多心思,还请了知名设计师。走到咖啡馆大门前,一眼看见的是中岛式吧台,所有的细节都向宾客敞开,为了体现咖啡馆的品质感,吧台上他还采用了洞石材料。最吸引人目光的是楼梯,清水混凝土的楼梯,不对称的黑色扶手,阶梯上放着几个坐垫。楼梯上有一个不大的二层阁楼,坐在阁楼上,视线越过了河堤的阻隔,苏州河便像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

吧台边,有两辆自行车,蒋腾是骑行爱好者,以咖啡馆为媒介,结识了不少同好。因此,COFFICERS也成为骑行活动的出发点或终点,有时也是骑行活动的补给站。蒋腾说,苏州河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风貌区域,几乎每一段都有着与上海息息相关的故事和历史,这几年滨河整治,又赋予了苏州河两岸绝佳的风景,在苏州河边上骑行,对于骑行爱好者来说,是难得的享受。

因此,总有骑行组织者在这里策划线路,在地图上寻找能够带来惊喜的路段。今年是农历兔年,组织方设计了一条路线,在地图上,将这一圈骑行路线画出来竟然是一只兔子。

蒋腾很喜欢这样的生活节奏,他觉得,这才是一个城市的生活节奏,这样的节奏中,有柴米油盐,也有风光美景。客人不多的时候,蒋腾坐在吧台边,看着窄窄的马路上穿梭而过的外卖骑手,或者两三个小孩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地玩耍,又或者有年轻的妈妈推着婴儿车漫步在滨水步道,他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咖啡人生。

COFFICERS做精品咖啡,蒋腾不满足于一般地提供咖啡品种,不少品种他还提供3种咖啡豆给客人选择,因此,COFFICERS就有了3种不同口味的卡布基诺,3种不同口味的拿铁或美式咖啡。这样的选择让咖啡老饕们喜出望外,于是,蒋腾又推出了新的体验项目:客人自己动手做一杯手冲咖啡。

傍晚时分,滨河景观区会亮灯,白天的烟火气渐渐隐去,隐在被璀璨的灯光勾勒出的岸线之后。浙江路桥耸立在苏州河上,此时已被灯光衬托成主角,蒋腾和他的COFFICERS在百米开外,以最好的观察点与浙江路桥遥遥相望。

  回溯光阴  

别迷失在城市,找到生命的意义

要是坐地铁慕名去三月咖啡馆,那么从隆德路地铁站出来后爬上曹杨路桥,一边感受着在脚下静静流淌的苏州河,一边远眺万航渡路方向,清晰浮现的一幢阳台刷着黄色墙面的小楼便是它。略显破旧的四层小楼房竟比周围建筑还要高出来一些,颇有遗世独立的气韵。下桥后旋即拐进万航渡路,马路一边几乎皆是平价菜店,眼前这市井喧闹的光景,跟三月咖啡馆老板Jeffrey十多年前骑着自行车路过这里所见一样。

200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后门对面,也就是靠近长风公园2号门的Simba咖啡馆由于枣阳路拓宽计划而不得不搬迁,这也是Jeffrey的第一家咖啡馆,当时已经坚持经营了六年。他仍想念朝西开的店门前的充沛日晒,而边上一条林荫小道直接通向苏州河。“河流是很有灵性的。当时堤岸还没改造,岸边残存着铁梯子的老码头,河里还有一些老桥墩。”Jeffrey为新门面选址时,不知不觉又骑回了苏州河沿岸。

三月咖啡馆的内部装饰复古,与“湖丝栈”的建筑风格非常匹配。

那个傍晚,太阳还没完全下山,金晖洒向人声鼎沸的马路菜场,他瞥了一眼菜场连接着的弄堂,发现了一幢灰扑扑的老旧房子,“它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厚重的,一栋很老很老的仓库,老到窗户都坏了。”这里所谓的老仓库,即始建于清末的湖丝栈,由于过去缫丝蚕茧大多来自浙江省湖州地区,该建筑又为湖州丝商所筹建,故得名“湖丝栈”。当机立断租下后,他花了40多天时间改造为三月咖啡馆。与其说是改造,倒不如说更像填充,为了保护历史建筑,空间几乎保持原样,只进行了内部墙面粉刷等基础装修,最大的工程便是木工。

Jeffrey偏爱木质家具营造的空间,“进来后能让人立马静下心来,忘记外面的世界,也忘了时间。”在他看来,咖啡馆的意义远远不止餐饮,更有文化属性。在与他交谈的细节中也能充分感受到这一观点,他口中只有“咖啡馆”三个字,不甚喜欢听到自带商业属性的“咖啡店”,至少他的“三月咖啡馆”永远不会成为“三月咖啡店”。开了20年咖啡馆,他心目中的咖啡馆定义一直没有变,“咖啡馆里的时间必须很慢,很安静。”这里的咖啡种类简单,点心品种也极少,Jeffrey说是因为附近没有餐饮店,顾客没法解决吃饭问题,才选择提供简单餐点。他笑着表示,“要是边上有人开餐饮店就好了,我连点心都可以不卖了。”

赶着刚营业的上午十点来到三月咖啡馆,隔着玻璃门,就已经窥探到其间的别有洞天,留下时间印记的杂物堆得满满当当。门口摆放的老式收音机兀自播放着电台节目,推门而入后飘来张国荣的歌声,“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何从何去,去觅我心中方向。”如果说从踏进伴随城市更新而诞生的“湖丝栈创意产业园”正门开始,到保安热情指路的一声“三月咖啡馆沿着边上走,找到木头楼梯上去”,再蹬着木头楼梯抵达三月咖啡馆,时间仿佛已经转场多次。这也像Jeffrey所希望的,“工作的烦恼、浮躁的心思,进门后都暂时消失了。”

进了二楼正门后,直接坐下或者再爬楼到三四层,找个靠阳台的位置看看苏州河沿岸风光,还有Jeffrey种植的花草陪伴,时不时还能看到他养的三只猫悠闲地穿梭在店里,丝毫不怕生,任凭顾客抚摸。店里随处可见来自老顾客从世界各地寄回来的明信片,最远的一张来自于南美洲,Jeffrey说,希望这里是为顾客创造回忆的美好现场。店里所有怀旧杂物除了自己淘来的之外,大半都是顾客相赠,当他们要搬家离开上海时,都不约而同地把不方便带走的书籍和家居摆件往自己信任的三月咖啡馆送去。这些东西也不另外销售,“卖一件就会少一件”Jeffrey非常珍惜这里发生的所有回忆,不过,书籍是可以登记后借回家阅读的,因为他惦记着顾客在这里看到一半有些尴尬。

“人的一生要有一件作品,三月咖啡馆就是我人生中的一件作品。”Jeffrey给三月咖啡馆打90分,已经非常接近他理想中的咖啡馆。20年前,他从工作两年的咖啡公司离职后,就再也没离开过自己的咖啡馆,他自己称之为“韧性”,每天守在咖啡馆不知疲倦。“静下心来能看到很多东西。”在咖啡馆里沉淀下来的不止顾客,Jeffrey自己也不例外,看到顾客在雨天一身湿漉漉地进门,便渐渐准备了吹风机、烘鞋机、一次性拖鞋……此外,针线盒、鼠标等等小物件应有尽有。

“他们经常把电脑放在这里,招呼也不打直接出去吃饭了。还有时候因为要外出忙点事情,把孩子丢过来让我照看一会……”老顾客们对Jeffrey充满了信任,在一张2009年的明信片上,这位顾客写道,“坐在厦门的咖啡馆里,心念上海的Simba和三月。嘿!还是‘老家’的咖啡馆温暖美好啊!”这仿佛也与Jeffrey对记者说的一样,“很多人容易在城市里迷失,希望他们在这里找回生命的意义。”

  日咖夜酒  

烟火气中抬头看景

汭REi咖啡馆。

北苏州路这两年一直被戏称为“上海的塞纳河畔”,从横跨苏州河的四川北路桥到乍浦路桥,沿岸一路上的露天咖啡座可见一斑。与上海邮政博物馆仅隔一条马路的汭REi咖啡便是其一。2021年10月,在街道建议下,和相隔不远的一家咖啡店一起增设露天用餐区。25张桌子、50把椅子,划出了一大片旖旎河景。顾客坐在一排无患子的阴翳下,听着一墙之隔的苏州河淙淙流水,兴之所至,举起手中咖啡对着“陆家嘴三件套”留下合影。汭REi咖啡店员Jackson忙完一轮紧张的咖啡制作,步出店门眺望河岸,再习惯性看一眼露天咖啡座的情况。“在这里随时可以看看外面风景,以往的工作只能在室内一直低头做事,感觉有些压抑。”在他眼中,除了冬季植物萧瑟,其他三季的河景都非常宜人。

Jackson介绍,汭REi咖啡是典型的日咖夜酒模式。晚上十点,露天用餐区的桌椅收起后,店里空间则继续营业至凌晨一点,这时候顾客往往点上一杯酒,沉醉于河对岸的城市霓虹。要是到了夏天,在晚风吹拂下,露天咖啡座也将与室内同步结束营业。Jackson熟稔于外滩建筑群一年四季的亮灯时间,比如这些天总是在晚上六点半左右华灯初上,露天咖啡座旁也总是有人等候座位。他告诉记者,周一相对是一周里顾客最少的,而从周二开始每天中午12点以后,顾客总是络绎不绝,很多还是拖着行李箱来的外地游客,赶在回去前打卡。露天区域每一轮接待六七十人,一天下来翻台六七轮,河边风景总是让人耐得住性子排队。

每逢落大雨,露天咖啡座总要暂时收起,若是小雨,便敞开桌椅等候喜爱看雨的顾客。Jackson说,即将来临的夏日骄阳或许让人承受不住,但会研制几款特调咖啡欢迎顾客到店里来坐。坐在露天咖啡座,一头是苏州河流经的林立高楼,猛一回头还能看到汭REi咖啡楼上居民晾晒的衣服在风中摇曳,“塞纳河畔”终究还是少不了烟火气。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