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遥远的故事——《冷湖上的拥抱》创作谈
□于潇湉
冷湖,一个坐落于柴达木盆地北部边缘、因石油而兴起的小镇,《冷湖上的拥抱》的故事背景就取自这里。
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来源已久,2019年初,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过一则新闻,叫《冷湖之吻》。那篇报道说,在青海油田敦煌生活基地与花土沟生产基地之间有一条必经之路,班车在那里停靠,油田双职工在那里换班时,匆匆见上一面就告别,有一个浪漫的说法叫“冷湖之吻”。
新闻短短几百字,配了一张石油工人们在湖边交谈的照片,影子落到湖水里,由于他们都穿着红色工装,就像水里有火苗一样,非常好看。
这个场景在我脑海里久久徘徊,我有时会搜索一下那里的地矿地貌,试图在脑海中想象他们的生活。那种与现代城市便捷化、高度发达的对照,太鲜明了。你几乎无法想象,现在还有人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工作着。说实话,是好奇心驱使我想去看一看。
2021年我终于成行,去青海油田采访。采访过程中,我从一个石油“小白”,半啃书半参观地恶补了一番知识。青海油田有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井,那里空气稀薄、人烟稀少,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有了现代化的采油、运油线,但依然要过着相对艰苦、封闭的生活。他们留在这片恶劣的大地上,却把花开出来,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又奉献了自己的子女。在油田,他们亲切地互相问着:“你是油几代?”
油一代、油二代、油三代、油娃等这样的名词,都显示出石油人的自豪感。但人是矛盾的,一方面石油人为自己的工作自豪,另一方面为亏欠家人而感到痛苦。甚至在油田学校读书的孩子,都不太清楚自己父母工作的细节和内容。
我感觉,几代人之间是有情感鸿沟的。孩子责怪父母不能长久陪伴身边,让自己成了另一种留守儿童,父母则内疚于不能陪伴孩子长大。有的石油工人在采访时几度哽咽,他们对于孩子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想在作品里弥合这种情感上的裂痕,达到一种彼此了解、和解的情感期望,因此就设置了一个对油田毫无了解的“闯入者”主角孟海云。她的妈妈离世,投奔到了爸爸的新家庭,那里位于敦煌七里镇——青海石油基地。爸爸工作很忙经常出差,孟海云和继母以及同父异母的妹妹一起生活。她感觉自己是个外来者,突然闯入陌生的城市和家庭,心中怀着巨大的落差,与家人有着强烈的隔阂感。她的视角,就是慢慢了解、逐步接受的过程。
从2019年到2021年动笔,用了三年去准备。我会把素材搁在心底,每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一看,也把青海油田附近的地图、新闻都看一看,我要进入那里。但这些纸上工作都比不上亲自到柴达木盆地上走一趟,站在海拔3000多米的井架前,远处是昆仑山,工业和自然的反差太奇妙了,让人血气上涌。
采访时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孩儿,说和原生家庭关系不好,由于父母都忙于油田的工作,对她的管教只有“学习好”,而没有深度情感交流。她最惦记的就是在四川的爷爷,爷爷生病了,她想攒点钱,等放假了买票去看爷爷。
还有一个油田工人,是劳动模范,过年时在工地上录抖音视频,隔空与很久未见的儿子对话,结果还没开口,就哽咽了。
我把这两个人物都写进小说里了,他们的形象始终在我脑海里回放,像电影人物一样,开始自己跳出来行动了。
经常有人问我:你写儿童文学,是给自己的孩子看吗?我回答不是,我只是在与我内心的小孩儿对话,我书写,更像是送给自己的礼物。青春期的我似乎没有长大,还活在我心里的某一部分,也许有一天,当她的呐喊和表达欲消失,我就不会再用儿童视角去书写了。
这本书用冷写暖,用软写硬,与其说是在写石油,不如说是在写我所理解的家庭。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如果能找到破解原生家庭矛盾的钥匙,也就能从某种程度上弥补自身的一些缺陷。书中的三个女孩家庭都存在一些问题,最后也都找到了和解的方法。其实儿童文学更像是给残酷的现实圆梦,在小说的精神乌托邦里完成情感弥补。
我记得曾经和朋友去玩一个1980年代背景的剧本杀,玩的人全部是00后,大家都被代入那个年代了,毫无障碍,因为人生的母题和选择是相似的,情感的需求是相似的。时代在变,但人的情感不变。对于亲情的呼唤,对于父辈的了解、叛逆、回归,是永恒的,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经历。只要写出共情,就不怕没共鸣。
海浪由每一滴水组成,气势磅礴。山脉由每一座山峰组成,起伏恢弘。我认为时代的浪潮就是由无数普通人构成的,小人物的人生选择举重若轻,反射出时代的变迁。日子往往就藏在细微看不见的变化里,只有回溯才能看清楚,家与国始终是绑在一起的。
儿童小说《冷湖上的拥抱》,于潇湉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4月。
于潇湉: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曾获得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山东省泰山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青铜葵花小说奖等多种奖项。
于潇湉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