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行充满AI,全90后团队成为“无人出租”背后的赋能者
2023-05-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施剑平/图、视频

通过手机APP预约打车,随后等待自动驾驶出租车到达指定地点,在没有驾驶员和安全员的情况下,出租车将根据系统规划路线载乘客前往预约目的地……这样一种全程自助的出行体验,今年也将在上海的道路上成为可能。

 // 与时间赛跑,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2022年,上汽赛可智能(SAIC AI LAB)的“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开发”项目在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中核杯”创新创效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技术革新类金奖。从全国29个省份、7个行业系统的26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也成为了上海市在该赛道唯一一个荣获全国金奖的项目。

什么是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呢?当你乘坐这样一辆出租车时,安全员坐在驾驶席,双手无需接触方向盘,车辆就会自动根据路线和路况进行驾驶,而后排的乘客也能通过前排椅背的大屏幕,看到车辆运行的相关信息……去年年底,搭载了赛可智能自研高级别自动驾驶2.0技术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在临港正式投入运营,市民可通过手机APP下单叫车,只需要点击和滑动屏幕就能操控一次出行。

据了解,Robotaxi此前就已在上海、苏州两座城市落地运营一年,完成了超13.5万出行订单,在1.8万次的评价中,用户满意度达98.8%。其中,超八成用户在首次体验后有二次及以上体验。车队规模在2022年实现了200台的目标,平均应答时长仅为45秒,平均接驾时长为6.3分钟。服务场景主要为商务通勤、地铁接驳、休闲娱乐,深入市民日常生活。

然而,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月内完成首台Robotaxi实验车下线、两个月完成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考试、在遭受疫情影响和缺芯限电等难题时还能完美守住每个研发节点……Robotaxi从立项开始,研发团队一直在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初,Robotaxi技术负责人于乾坤带领的技术团队人员以硕博应届生为主,在该领域几乎全无经验,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当遇到地下车库建图与定位的技术挑战时,研发团队是直接拿比较简易的USB摄像头,用胶带固定在车身上,完成了初步数据采集。虽然设备简陋,但是他们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成功给出了第一版建图定位算法软件。

2020年春节过后,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工作停滞了一个多月,但项目节点却一直锁定在5月。因此,居家办公的一个多月,团队通过线上会议,不断地在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磨合、改良方案。等3月初工作状态有序恢复后,团队成员更是起早贪黑,每天在安亭工作到深夜,最终在节点之前成功完成项目目标,定位精度达到10厘米以内。

于乾坤记得,2022年3月,当疫情再度来袭时,正是项目架构方案的验证阶段,多日的居家办公让团队成员十分焦急。为此,作为项目的核心骨干人员的于乾坤主动请缨,作为提前复工复产人员,带领技术、工程、项目等团队成员进驻车间。吃盒饭、住会议室、睡行军床、掐点排队洗澡……虽然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他还会带领团队“苦中作乐”,通过组织吃西瓜大会、首车下线庆祝等形式,激励安抚团队成员。

工作上,面对物流停滞、专业工具和人员匮乏的情况,于乾坤则指导工人就地取材制作简易工具、协调物流、远程视频援助等方法,千方百计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困难。最终,在6月1日解封之前,完成了首台车的架构验证和下线,确保了自动驾驶牌照考试、深圳和临港开城运营等项目节点“后墙不倒”。

 // 全90后团队,让智能出行“舒服”又“有趣” // 

由于乾坤、姜艺林、彭思敏、李少华、谢涵和赵方印六人组成的核心研发团队是一支全90后团队。他们在打造Robotaxi的过程中虽然艰辛,但这群越挫越勇的年轻人一直坚持创新,在研发过程中融入了不少年轻、有趣的想法。

比如,车上搭载的语音助手“小可”,除了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实现控制车窗、空调、屏幕等一些车控相关的基础功能,它还能用上海话和乘客“噶三胡”。甚至,为了增强乘车过程中的趣味性,“小可”还会冷不丁地冒出一些冷笑话来调节气氛。

座舱网联组高级经理谢涵被团队称作为“小可之父”,许多有趣的交互都来自于他的巧思。据谢涵介绍,“小可”还有一个特色功能,会配合车辆实时定位主动进行一些景点的播报。此外,“小可”也擅长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它会根据用户对交流的积极性来调整对话的频率,“这样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也是我们比较创新的尝试。”

“不能单纯地只完成将乘客送达目的地的任务,同时,也要让乘客拥有好的体验。这样一来,也将有效缓解乘客因无人驾驶产生的心理压力。”在谢涵看来,目前国内的Robotaxi偏重智能驾驶为主,却忽略了整个座舱的体验。他认为,客户的需求也应被重视,“大部分人在乘车时并不清楚这辆车的自动驾驶功能有多好,但他坐在车里的体验是否舒适却是很直观的。”

谢涵表示,优质的用户体验,是需要移动出行车辆、人工智能系统以及品牌运营服务完美组合而产出的。在1.0智能座舱的基础上,目前的Robotaxi 2.0架构进一步优化。除了能在车内与“小可”进行交互之外,前排还取消了司机屏,替换为原车娱乐大屏,后排则增加了多轮对话系统等。团队也希望通过全新的智能座舱方案,让座舱成为用户的私人移动休闲空间,实现视觉、触觉、听觉多维度智能交互,“途中,我们也会通过小可为乘客提供各种各样的娱乐体验,让乘客在车上不仅觉得舒服,还会觉得有趣”。

 // 做足安全保障,迎接无人驾驶“元年” //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民众对这项技术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甚至一些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喜欢使用我们的Robotaxi。在上海,嘉定安亭在这方面发展得比较快,有时候在安亭的马路上,可能无人驾驶的车比普通汽车还要多。”于乾坤告诉记者,虽然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无人驾驶,但目前在上海运营的Robotaxi仍配有安全员,如遇紧急情况,安全员将会接管车辆进行人工操控。

为了让乘客能更放心乘坐Robotaxi,团队在安全保障方面也下足苦工。系统架构组高级经理李少华表示,从Robotaxi 1.0到2.0,最明显的提升在于全面采用量产规格的车辆传感器和固态激光雷达,这些传感器在视觉感知上互相补充,形成冗余并消除盲区,保证感知结果的稳定、准确输出。而在软件上,车端的感知、定位、规控等都进行了优化,使用高性能感知融合算法,车辆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同时,配备远程驾控系统,为下一步建立“无人车队”做好充分准备。“这些都保证了整个系统不管发生任何情况,我们都有相应的策略来保证车辆以一个比较安全的状态来运行。”李少华说。

据团队介绍,未来5到10年,Robotaxi将在政策、技术、企业的共同推动下,迎来爆发性增长。根据IHS预测,2025年市场上的Robotaxi将达到200万辆;2030年将达到约575万辆,国内的乘客总里程有望达到10万亿公里,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6%-22%,带来1.2万亿至4.4万亿元的出行市场规模。在很多人眼中,无人驾驶出租车被视作自动化的代名词,它的到来很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对汽车的看法。

当被问及何时将能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时,于乾坤预测,今年或将是取消安全员的关键一年,乘客们很快就有机会乘坐到真正的“无人出租”。他认为,2023年也有望成为国内的无人驾驶“元年”,而预计到2025年会真正实现无人化的共享出行,而这也将代表着整个汽车行业的未来。于乾坤表示,团队将继续为“让出行充满爱(AI)”的梦想不懈奋斗,Robotaxi也将覆盖商务、旅游等更多复杂出行场景,进一步丰富自动驾驶技术的运营场景,为用户带来更加智慧的出行体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