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听的摄影展,残障融合主题儿童青少年摄影作品巡展复旦大学站展出
2023-06-0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以行动去感动》《同手同脚》《玩游戏的孩子》……缤纷世界,独特视角。一场特别的残障融合主题儿童青少年摄影作品巡展复旦大学站正在学校光华楼学生活动广场展出,常有来来往往的师生驻足观赏,也有党支部以观摄影展的形式组织支部成员间的思想交流。来自公卫学院的学生还为此提供志愿讲解服务,由此更加明确身为复旦人、上医人、公卫人为人群服务的责任和担当。

今天下午,复旦二附校的孩子们也来到大学校园,他们把参观后的感受写在心形N次贴上,粘贴到主题展板,从小在心间种下残障平等的理念。

    残障平等呼吁儿童友好社会环境    

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主办,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共青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委员会承办的“融合无障爱 携手向未来”残障融合主题儿童青少年摄影作品巡展正在复旦大学展出。

本次摄影展以“残障融合”为主题,展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早前在全国举办相关主题儿童青少年摄影比赛中精选出的近60幅作品,将参展作品定格的暖心与感人瞬间分为“在融合教育中绽放”“体育无边界”“用心感受同一个世界”三个展览章节,展现儿童和青年眼中残障融合的图景以及残障群体对生活的热爱与希冀,并希望向社会各界传达残障平等理念,呼吁携手共创平等、友善、融合、共享的儿童友好社会环境,为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美好目标,建设和谐、安全、友善、舒适的美好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摄影展,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吕军最希望观展者能够懂得三个重要理念:残疾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风险,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每个人来说,看到、感知、认识、接纳,使之成为生活中自然的而不是特殊的群体;其次,让展览融入公共空间,让更多的人理解作品内涵,让认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第三是从小教育的意义。也因此,展览还邀请复旦二附校的孩子们前来观展,希望他们从小就有残障融合的理念,知道每个孩子都应该生活在融合的环境中。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代理驻华副代表沈培圣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呼吁观展者认真倾听儿童和青年的故事与心声,用心感受他们对安全、平等、友好、包容的校园及社会环境的向往,并在观展结束后,将这一理念带回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为创建包容、可持续、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携手同行。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相信,复旦大学与本次巡展的相遇对新一代青年学子树立“残障融合”理念,进一步胸怀天下、服务社会,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公卫人有着更为特殊的教育意义    

作为承办方之一,公共卫生学院正通过党支部、团支部等形式覆盖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尽可能多的青年学子,因为公卫专业本身就是为人群服务的专业,也因此,师长们希望学生在参观展过程中,进一步树立残障融合的理念,将之真正融入自己的学习过程,树立专业精神,未来投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青年贡献。

为了让观展者有更好的体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阳光百合志愿者服务队自发组织学生组建讲解队,在展出期间提供预约讲解服务,通过口述讲解的方式,帮助特殊儿童和青少年发声并让社会听见。

“我充分感受着拍摄者以及被拍摄者所传达出蓬勃的爱、包容以及生命力,我也希望这次展览以及讲解为我带来的触动,能够在我未来的工作以及生活中持续激励着我,让我能够真正走到有需要的人群中去。”学生讲解员之一、复旦大学2022级公共卫生学院硕士陈岚卿说道。

陈岚卿正在从事脆弱人群健康策略领域研究,这次的展览给她和同专业的同学们带来很多“个体-群体”的启示和视野。公卫人始终在为服务人群健康而不懈努力,通过讲解展览、走进展览,同学们更加明确了身为复旦人、上医人、公卫人为人群服务的责任和担当。

公共卫生学院研二学生马心茹也是学生讲解员,通过讲解和互动,她希望更多的参观者能从中有所触动,“为融入生活中的残障人群,对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给予他们理解和包容。”

预防医学专业大一学生窦羽童作为现场维持秩序的志愿者同样深受启迪。看展和听讲,让她也越发意识到,更大程度上还需要人们建立保护特殊群体的意识,公共卫生不仅仅是生理健康方面的,也要在心理健康层面维护整个社会总体良好的秩序。

    在展览中读懂青年责任和担当    

结合正在深入推进的主题教育,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监督党支部,以及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22级社工专硕党支部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学生党员共同观展,激励责任和担当意识。

一位盲生出现在了观展队伍中。这位女孩是2022级社会工作专业的朱苓君,也是复旦大学首位盲人研究生。“这个展览跟以往有很大不同,让我感觉很欣喜。以前看画展我是没办法欣赏画作的,这次主办方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在每一张作品的右下角都配了二维码,我用手机扫描,就有语音播报口述影像故事,让我了解到每一张摄影作品背后的含义。摄影展背后的画面和理念,更是让我很受鼓舞,现在融合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2022级社工专硕党支部叶歆瑜是一名国家级运动健将,展览中“体育无边界”板块最是让他久久难忘。“体育运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团队的力量,也能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可以让社会更多关注这个群体。”

来自同一党支部的钟伏李在看展中联想到正在实习的场域。在他看来,融合教育对促进特殊儿童的人格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作用。“不管是谁,都是要一视同仁的,也都要学会拒绝歧视。”

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乔宇兼任班级团支书,她感触最深的一个词是“用心感受同一个世界”。“我特别期待上海包括全国可以建设更多的残障友好、儿童友好设施,让孩童们可以更好地感受社会的美好。”

 

    小学生应邀观展种下科学理念的种子    

今天下午,青年志愿者讲解队还迎来了复旦二附校的一群观展学生,在互动中将科学观念和美好憧憬尽心传递。

四年级的孙可可说,通过一张张照片,他深刻地感悟到了世界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一些残障儿童面对身体的不便与生活的磨练,依然保持自信自立,积极乐观也顽强拼搏。“照片打动我,也教育我,作为光荣的少年先锋队队员,我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从自身出发,从点滴做起,真正让大家融入生活,一起携手向未来。”

同为四年级的陈柃希被一张两名同学的背影照深深打动。“她们中有一名是有心智障碍的学生,一名则是行走不便。在操场运动完,她们彼此支持,一路前行,也走得轻快起来。她们互相帮助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学校里,我们也需要互帮互助,未来才能携手共建美好的家园。”

武与皙同学在心形N次贴上留下的话十分简洁,但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每一幅图中有不同道理,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十分有爱。

据悉,这一“十分有爱”的摄影展将持续至6月11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