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建立公共理性这道“防暴墙”
2023-06-06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武汉市一年级男生在校内不幸被碾轧而亡,不久孩子的母亲杨女士在小区内坠楼身亡。接二连三的悲剧令人扼腕。此前,杨女士曾在社交媒体上收到大量恶意评论。尽管不能确证这与坠楼存在因果关系,但杨女士遭遇网络暴力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绝非个案。

近年来网暴屡见不鲜,而且呈现越来越多普通人被卷入和伤害的趋势。据统计,仅2022年网暴案例就多达311件,其中四成的受害者是普通人。如果说名人因置身于聚光灯下,容易成为网暴的狩猎对象尚可理解,那么普通人比例如此之高,就真正令人恐惧了。它反映出公共理性缺位这个深层次问题。

何谓公共理性?简言之,是人们就公共事件进行评述、讨论时应当遵循的一些原则。比如基于事实做判断,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尊重常识、尊重差异,讲话逻辑自洽。总之不被情绪所左右,而要讲道理、善沟通。但在网暴案例中,公共理性的“不在场”现象十分惹眼。网暴者热衷于“抛开事实不谈”,完全不考虑当事人处境,只顾挥舞道德大棒砸过去。

杨女士的遭遇即十分典型。一些人仅仅出于对她接受媒体采访时“衣着光鲜,穿搭漂亮”的不理解,就质疑她在作秀,想当“网红”。同样的恶行发生在去年7月,郑灵华因晒出硕士录取通知书惨遭网暴,而起因竟是她的粉红色头发。网暴者认为“好女孩不染发”,你既然染了发,必属“魔女”“妖女”。铺天盖地的污言秽语让郑灵华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罹患抑郁症。今年1月23日,郑灵华在24岁生日的当天离世,令人痛惜。

从郑灵华到杨女士,都是网暴受害者,也都是公共理性缺位的受害者。从这个角度讲,治理网暴,关键要让公共理性回到公共空间。而这,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例如,针对违法的网暴行为,司法机关应依法处置,让施暴者付出相应代价。社交平台常常是网暴始发地,受害者普遍遇到过投诉无用、维权无门的困境。对此平台应加以改进,不让网暴者肆意妄为。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尤其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人,要有意识地加强“网民的自我修养”,在网络的喧嚣中保持清醒,不轻易加入网络大合唱,不对他人的经验和苦痛妄加评断、指指点点。

这不仅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须知在信息时代,没有人是孤岛。今天,他因个人品德、职业表现饱受攻击,明天可能就是你因两性关系、饮食偏好陷入舆论漩涡。就连当下的施暴者,转眼也可能会沦为网暴的狩猎对象。缺了公共理性这道止水阀,网暴这头洪水猛兽将吞噬所有人。

令人欣慰的是,有两位年轻人做出了榜样。近日,湖南省登山队领队范江涛、队员谢如祥在珠峰海拔8450米位置救下一名女同胞。事后,因被救女子只愿承担1万美元救援费中的4000美元,招致网友广泛谴责,有人甚至泄露被救女子个人信息,并有进一步行动。范江涛和谢如祥多次就此发声,要求网友“停止人肉、攻击、侮辱行为,停止网络暴力”。

范江涛和谢如祥无疑把握住了合理批评与网络暴力的分寸,体现了当代青年处理公共事件时的智慧与担当。这也是对公共理性的一次实践,足以供我们借鉴。公共理性是我们与恶之间的一道“防暴墙”,这道墙,既能保护我们不被网暴之恶侵害,也能让我们免于成为作恶的网暴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