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文明赓续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文明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创造。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当代青年责无旁贷。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让上海文化领域的青年工作者深受触动,也备受鼓舞。他们纷纷表示,文化传承发展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他们手里,必将脚踏实地,不负时代,为中华文明赓续贡献力量。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接续性”内涵
冯泽洲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冯泽洲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一句话印象很深刻。总书记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这讲清楚了我们文博工作者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备受鼓舞。”冯泽洲是从事中国古陶瓷研究的,他经常会思考历史文化与当今生活的联系。比如陶器,在中华文化起源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仍深刻影响今人的生活。古人用瓦片和瓦当保护建筑,现在还在用。古人用陶器作祭祀的礼器,今人也还在用,只是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想清楚了,一定要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冯泽洲说,上博很快要举行“何以中国”系列第二个展览“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也是通过回望历史,而展望未来。他们的初衷正在于此。
王欣
“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上海图书馆青年古籍修复师王欣眼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就是一代代青年接续传承的结果。而她从事的古籍修复工作其实就是一种接续。“中华民族的背后是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中国古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就是用指尖守护这些故纸堆里的文明。”
王欣表示,她常常对别人介绍自己是“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医生”,虽然他们这些修复师很努力,但修复仍然赶不上古籍老化的速度,仍有大量古籍亟待抢救。“因此,除了修复工作外,我们也在努力把古籍修复非遗技艺推广出去,针对不同的群体受众,开设不同的非遗技艺体验活动。”
从文化的赓续中汲取能量
上海市作家协会青年专业作家王若虚对青年报记者说,总书记所说的“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这一点给了他很多启示。王若虚平时创作小说时有一个体会,虽然短篇小说的不少手法、理念、架构是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但要论长篇小说,却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强项,尤其《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人物众多繁而不漏,视角切换穿插自如,情节和立意都很强,足以令许多今日的小说家们望而生叹。
“所以每当我在创作自己的长篇作品时,心中总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在今天这个科技、文化、物资都更为丰富的时代,古典小说的架构和理念,对我们创作全新的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王若虚说,“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我们可以写古今中外,可以写现实科幻,但一定要探索出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方式,以中国古典小说的精神为索引,新旧结合,承前启后。”
上海人民出版社政治与理论读物编辑中心青年编辑罗俊见证了“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工程系列丛书”的出版。这套丛书有5个系列39种52册近2330万字,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尝试从源头上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的过程,把中华创世神话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建构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
罗俊告诉记者,国家花那么大气力来回望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其实就是要从文明的赓续中汲取今天继续前进的力量。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说‘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振奋,也感到自己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会员、90后网络作家闵越(十里桃花)说,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他的理解就是要青年文化工作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搞清楚中华文明究竟是什么样的文明,这是关键。闵越说,在他这个网络作家眼里,首先,悠久的中华文明是一座宝库,是创作文学的土壤。“尽管通俗作品的题材、呈现方式与叙述技巧一直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但其内核却一直传承至今。对于侠义之心的追求,对于爱情、亲情等美好事物的歌颂,对于社会的思考,乃至对于未来的展望,这些精神内核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磨灭。”
另外,总书记谈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说“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会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也给了闵越很多启发。他觉得中华文明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擅长从各种文明中汲取营养,以此来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在各种碰撞之中产生新的文化生命体。“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发生了改变,如何将这些变化融入到作品之中,应该更认真地去进行思考。我们中国写作者,应该多从我们的传统中汲取养分,并与时代相结合,创作出不负时代的作品。”
在坚守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杨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说“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让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扬深受触动,也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她在想,既然文化如此重要,那就更要做好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工作,尤其是对青年人的传播工作。
杨扬告诉青年报记者,她所从事的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粹”,正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京剧之所以极具生命力,就是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它总能创新发展,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今年上海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们,秉承上京老院长周信芳大师所说的“一棵菜”的精神,排了京剧现代戏《奇袭白虎团》。“我们京剧能够常演常新,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意义和魅力所在吧。青年一代人坚守好、保护好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在经典永不褪色的基础上与时代紧密结合,做好守正创新的戏曲守望者。”
王俊杰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总书记的这句话促使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王俊杰开始思考中华文明“创新性”的这一特征。最近他参与了传承版的《金龙与蜉蝣》的演出。这出戏在他看来,正是“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这句话的一次成功实践。
王俊杰说,《金龙与蜉蝣》现在是公认的“都市新淮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什么要做“都市新淮剧”呢?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戏曲普遍面临困境,上海淮剧的处境尤为艰难。要改变困境,就是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当时横空出世的《金龙与蜉蝣》无论是表演方法还是舞台呈现,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现在戏曲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年轻一代人的手里。”王俊杰说,“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领会老师们当年对于作品创作的观念与思想。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来。”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