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火”出圈后的村BA,还能保持纯粹与质朴吗?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球迷们说起NBA已故球星科比的刻苦训练时,常用“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吗”的梗,那么你们能想象数万人在凌晨4点为篮球狂欢的场景吗?贵州台盘的村BA就是答案。
村BA显然已经火出了圈。去年大赛之际,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赵立坚就把现场图po到了社交平台上,并配文“多么完美的氛围”,引起了海外网友的围观和热议,NBA球星本·西蒙斯正是被这样的氛围所感染,决定为贵州当地捐赠篮球场。
当然从图片和视频片段中很难真正感受到现场的氛围。一座小小的篮球场被2万甚至近3万观众围得水泄不通,自带小板凳已经满足不了观赛需求,后排的观众得带着梯子观看,周围的建筑上也站满了热情的球迷,有时候决赛常常要打到凌晨4点,人们把这个称作“天亮文化”。
这里的赛事充满着原生态的篮球的感觉。比赛风雨无阻,遇上下雨天,球员们在鞋子上绑上毛巾来防滑;优胜者的奖品往往是大黄牛、香羊、香猪之类的农产品,直到近年来才出现了当地民族工艺品;暖场时,啦啦队跳的都是当地民族舞蹈,还曾出现过在球场上万人蹦迪的宏伟场面;解说员用普通话、贵州话、苗语三语解说,不过他们的声音常常被十里八乡乡亲们的呐喊声所淹没……没有广告牌,没有球星海报,只有最纯粹的篮球,也恰恰是这种“土”味,才是村BA最大的魅力。
作为苗族“吃新节”活动的一个环节,村BA已经在贵州当地举办了10年。之所以如此火爆,一方面是贵州人真的热爱篮球,一位贵州学生在放暑假的第一时间就迅速整理行装回老家,他告诉同学,自己如果赶不上比赛,村队就很难赢球。你可以从他的话中读出那份对篮球、对家乡真挚的热爱。同时村BA显示出当地人强烈的文化自信与家乡认同感,他们认同并热爱“天亮文化”,十里八乡的人因为村BA聚到了一起,展现出民族团结、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市场化是当今体育的一种趋势,但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有人曾问中国篮协主席姚明,会给村BA哪些建议,姚明说:“我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村BA,反倒是希望从村BA汲取经验。”这是非常诚恳的回答。无论是足球还是篮球,中国搞职业联赛已将近30年,市场化也一直在推动,可这么多年来,在规则、资本、利益的扯皮中来来回回,至今依旧在路上。中超、CBA不缺资本,不缺市场化,缺的恰恰是村BA的那份土味,那份接地气的群众基础,还有那份对运动最原初的热爱。这也是为什么商业化程度超高的NBA,火爆程度远不如NCAA,为什么日本的J联赛远不如当地高中联赛更热闹。
村BA需要支持,但不需要干预、催生,乃至资本的揠苗助长。就在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组织开展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相当于把村BA升级成了全国大赛。而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把篮球赛办在乡村、办出农趣、办出农味。
“火”出圈后的村BA,还能保持纯粹与质朴吗?我们期待村BA初心依旧。有这样一个例子,村BA火了之后,很多资本也想介入,其中最高的一笔资本达到50万元,其中30万元是冠名权,20万元给县里的组委会作为赛事资金,但县委很利落地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对不起,我们只想打篮球”。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本源都是为了全民参与、全民热爱、全民强身健体,群众基础和文化自信才是最重要的,村BA不追求高档次的硬件设施,不奢求丰厚的奖品,这里的人宁愿随着苗族音乐人蝶长一起唱着那首苗语版《一生所爱》,一起享受最纯粹的篮球。毕竟,蹿天的烟花再绚丽,也只是刹那间的惊艳,只有扎根基层,深耕土壤,才有持久的生机勃勃。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