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门岗亭变身微展厅,在此了解包玉刚传奇经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武夷路466弄汤山村的7平方米门岗亭如今已展露新颜,变身成为世界船王包玉刚微展厅,展厅内一片片彩色亚力克板讲述着包玉刚的故事。自华阳路街道“社区焕新计划”发起后,东华大学学子参与到门岗厅改造中。
在6月15日举行的“五社聚力 社区焕新”华阳路街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主题活动中,还有包括社区“取景器”、循环坐垫等4个青年带来的社区焕新提案将落地街区。
// 汤山村门岗亭变身记 //
武夷路上,由5幢联立式西班牙风格的花园住宅组成的汤山村拥有百年历史,一代船王包玉刚全家曾在这里居住过。汤山村入口有个毫不起眼的门岗亭一直空关着。
在2022年的秋天,一场名为“社区焕新计划”的跨学科课程实验行动,围绕武夷路定西路街区和苏河湾街区展开。在社校联合的背景下,由东华大学40名学生与25名社会志愿者共同组队,在8位专业导师团的指导下,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参与式设计工作坊。最终12个共创小组在社区参与、代际共享、社区食愈力、可循环设施、青年活力、宠物友好、邻里共享等方面产出了具体创新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设计师、社区工作者对汤山村门岗亭的改造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如今门岗亭已经改造完成,空间为明亮的暖橙色色系。展厅内的墙上,同为暖橙色的亚克力板呈现包玉刚相关的词条介绍,为参观者展现这位爱国人士的事迹,“包玉刚故居,武夷路466弄汤山村2号”“金安号,象征包玉刚开发航运的第一艘船”……扫现场二维码,还能听他的生活轨迹与传奇一生。展厅中间区域是用循环材料制作的展台,展示了船模等。
展厅的舷窗还打造成了城市“取景器”,让人渴望伸头一探究竟。走过街道的人也可以透过舷窗看到一片片暖橙色拼凑出来的故事。设计师表示,想通过“取景器”的概念,让城市社区的空间边界变得模糊,让更多流动的社群愿意走进一条条弄堂探索岁月痕迹。
“将来这里可以有街区与居民相关的主题展览,可以是汇聚街坊故事、展现才艺技能的小天地,也可以是爷爷奶奶们‘嘎三胡’的脱口秀场。我们期待更多快闪、共创等内容,赋予微展厅更多持续性的乐趣。”“社区焕新计划”承办方社趣更馨营造中心负责人许引兰说。
// 还有4个项目将落地 //
社区“取景器”、方寸之间、拾光梦、循环坐垫,另有4个优秀提案即将落地街区,让在地生活者见证成果的转化。
95后于云飞是《社区“取景器”》的提案者,去年7月才来上海的他工作于长宁临空,平时爱拍照的他原本在提案中提出,在华阳路街道设置一些因地制宜的“取景器”,大家站在设定的位置,透过取景框可以看到一幅幅美丽的街景,同时可形成打卡点,提高附近店铺客流量。
而即将落地的“取景器”有了迭代,“考虑到装置会占道等,如今我们想用塑封的明信片打造可移动的 ‘取景器’,会设计好几种样式放在街区商店里,市民可以拿着到处拍,也可以成为一份纪念品。”当天,于云飞拿着初代卡纸版“取景器”在武夷路上一路选取了十多个景点拍摄,路边的环卫工人、弄堂里的墙绘都构成了他照片中的美景,每张照都是城市的“美好发现”。
活动现场,东华大学与华阳路街道共同成立了“社校共创实践基地”,双方将持续开展社区焕新计划等课程,在党团联建、人才培养、社区更新等多方面开展合作,产出更多创新多元的空间环境设计和社区内容,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校社共创模式。社区焕新导师团代表宋树德表示,高校资源可通过“洞察、定义、开发、设计、实施、使用、驱动”的7步流程参与社区治理,未来将从基础设计、专项设计、服务设计到综合实践,链接学生和社区需求。
1235生境花园、街角趣动场、路易·艾黎微展厅……在华阳路街道有一批自治共治项目运用了基层民主协商的办法,为推动民主协商从社区向街区扩展延伸,《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华阳路街道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建设指引2.0版》正式发布,将吸引更多人关注街区与社区的公共生活与议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