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公里的地域距离,秒变“零距离”,看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如何辐射长三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一场特殊的“云门诊”在宁波市杭州湾医院进行。网络这端是亟待就诊的患者,另一端则是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仁济医院消化科专家马雄,在5G技术助力下,150公里的地域距离,秒变“零距离”。6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又名宁波市杭州湾医院,下文简称宁波市杭州湾医院)正式运行五年。作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医疗改革的“排头兵”,仁济医院携手宁波市第二医院,在宁波前湾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在“沪浙合作办医”中不断创新探索,将来自上海的顶尖医疗技术、管理服务带至前湾新区,辐射长三角,惠及老百姓。而一批又一批的上海青年医护人才在开启“双城”模式的同时,也在这里迅速成长。
越来越多难度手术实现“零突破”
“感谢专家,救回了我父亲。”“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出院了。”2021年,当时已81岁的胡大爷(化名)因反复出现头晕、乏力、黑朦等症状,来到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就诊。经专家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需植入心脏起搏器解决心率慢的问题。考虑患者高龄且极其消瘦,为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风险,安装无导线起搏器是最好的选择。而这一手术此前尚未在该院开展。
沪甬两地心内科团队在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后,由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卜军与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心内科执行主任解玉泉协作,将起搏器顺利植入胡大爷心腔内。手术用时不足10分钟,术后患者恢复特别快,第二天胡大爷即下床自由活动,平安出院。首例Micra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顺利完成,成功填补区域内无导线起搏器手术的空白,标志着医院正式开启无导线起搏治疗心律失常的新时代。
在两地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医院陆续开展了二十余项慈溪地区的“首例”医疗技术,越来越多难度手术实现“零突破”。
2021年,一场特殊的“云门诊”在宁波市杭州湾医院进行。在5G技术助力下,150公里的地域距离,秒变“零距离”。
“我们年纪大了,操作上不灵光,现在这个不用操作手机,也不用去上海,我只要自己来医院挂号就行,太方便了,而且画面很清楚!”说这话的正是患者孙女士(化名)。此前她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病,得知院内有来自仁济医院的消化科专家,便经常来看病。自从医生搭上“网络直通车”开设“云门诊”后,患者更是认准了这里。
“云门诊”的出现打破了患者与专家间的空间障碍,将来自上海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引入前湾新区,为当地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便捷医疗服务。
青年人才也在这里锻炼成长
拖着拉杆箱,开启“双城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医护人员开启了这样的工作模式。他们不仅是上海大医院的医生,现在也是杭州湾新区的医生。
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每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来到宁波市杭州湾医院为当地老百姓看诊。“大专家来到杭州湾,真的是一号难求。没想到通过精准预约,我顺利地挂上了赵主任的专家号。”慕名而来的毛阿婆对就诊过程非常满意,“谢谢你啊,你给我讲完,我心里就踏实多了。”
挂专家号难,挂名医专家号难上加难,网上预约时“手快有、手慢无”的局面,是许多患者和家属的无奈。得益于“精准预约系统”,当地居民可以精准找到自己所需的专家门诊,极大地减少了因为挂错号、挂不到号等原因耽误就医。
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开设的精准预约平台,正是参考了仁济医院成熟的“精准预约”模式。与挂号即可就诊的传统方式不同,精准预约挂号平台多了一道预筛流程。患者只需将既往所有的病史资料、诊断报告等信息上传到平台,专家团队的医生就会在后台判断是否需要就诊。如今,这一“精准预约”模式也已在宁波市杭州湾医院推广,惠及更多患者。
在医院管理方面,在仁济医院行政管理团队的支持下,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利用大数据技术为优化服务诊疗装上“智慧大脑”,全面推进实体卡电子化,全院实现电子健康卡、电子医保凭证全流程可用。与此同时,通过远程会诊布局、5G远程诊疗中心、区块链建设、区域信息共享、智慧停车等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日均门诊量2300人次,年度门急诊人次较2019年增长了3倍。住院开放床位数从300张增至600张,出院人次较2019年同比增长3.7倍,手术及操作数增长1.4倍,三四级手术数量增长2.4倍……连续五年,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医疗水平稳步提高。高效率与高质量,已成为仁济医院宁波医院的代名词,将来自上海的顶尖医疗技术、管理服务带至前湾新区,辐射长三角,惠及老百姓。
那么,在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长三角的同时,对于上海大医院来说,有着怎样的收获?仁济医院院长夏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大专家外,这五年里,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医务人员来到了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在输出医疗技术以及管理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