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对“拒绝”的容忍,是阻止网暴的钥匙
2023-06-21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最近,青岛电影学院颁奖典礼上了热搜。一位三等奖获得者声称自己拍摄的电影在国际上获A类提名,但在学校竟然只能评三等奖。她拒绝领奖的行为旋即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

艺术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学生付出了努力,投入了资金,自然是想得到好的评价。但是当这名学生拿起主持人的麦克风站在舞台中央开始说话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她即将承受的,已经不仅仅是关于作品的优次的讨论了。公共讨论赞美可以面向群体,而批评却对事对人。

穿梭在那些铺天盖地的分析与批评中,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女孩表达“拒绝”的权利和社会接受这种“拒绝”的容忍度。

在如今这个网络暴力随时对素人露出狰狞之态的大环境下,一个女性在公众场合的率性发声,将面对网络戾气的“三重危险”:

一是挑战师道尊严传统秩序的危险,有人认为该学生“不懂人情世故,人品有待提高”,缺少“社会的毒打”;二是作品和专业能力被挑剔的危险,有人将这部《吹响小山村》与第一名的《红日照青林》做比较,指责该学生从画面到剧情都存在着差距,众说纷纭的评价,常常是撕裂而残酷的;三是被人抓住她发言的片言只语扣“崇洋媚外”帽子的危险,一句“这部影片在国际上获过很多奖项,但没有得到学院认可”让不少网友感觉是高人一等,“国外认可的就能得奖,这是啥逻辑?”

我们都说00后是平视世界的一代,在真实的生存场景里,有没有平视评委的权利呢?自然是有的。这位同学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并且她的表达也没有什么不妥。自己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每个人都理性合法发声,这个社会才会不断向前。从视频上看,这个学生充满不甘的情绪,但还是比较体面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学校在评奖的时候能够说清楚不足和优点,以理服人,或许事情的走向会有另外一个分支。

在大学,我们崇尚甘于寂寞的治学精神、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作为旁观者,我们不知道拍摄一部电影需要怎样的斗争和艰难,会经历怎样的激情和痛苦。但拼搏过了,有了成果,最后再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是值得尊重的,哪怕它不一定都能得到正向的反馈。挫折,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这个事件不要止步于此,评奖不止于评奖,“拒绝”不止于“拒绝”。如果后续能有评委站出来,和这个女孩进行真诚地交流,保护一个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探索勇气,帮助一个对电影有热情的新人从青涩中获得积极的成长,这将是阻止这个故事走向网暴恶果的一个happy ending。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