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座城市的温度温暖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上海第八次残疾人代表大会昨天在沪举行。这五年来,市残联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残疾人高品质生活,让城市的温度首先在残疾人身上体现,七代会提出的“广大残疾人与全市人民共同迈入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上海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这五年来,上海正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有形无形障碍,让盲人不再“行路难”、让轮椅不再“被阻断”、让信息不再“有时差”,让城市的脉脉深情温暖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
生活更温适:深化服务 多元保障
“共奔小康路,一个都不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庄严的承诺。
上海始终兜住底线民生、巩固基本民生、提升质量民生,坚持普惠动态提标、特惠稳步扩面,持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四个政策”(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覆盖,用“七色彩虹量表”织密民生保障网。
钱翔青年时期意外视力残疾,但并没有对人生失去信心,从按摩师到创办按摩中心,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创业之路。五年来,上海率先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残疾人和大型国企定向招聘残疾人工作,应届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当年毕业当年就业,非遗传人、网红咖啡、直播带货,各行各业、各尽所能、人人出彩,多元就业服务格局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无碍”更温馨:融合发展 平等参与
16个月大就被植入人工电子耳蜗的钟熠阳,经过康复训练,与健听孩子一样生活学习,2021年6月收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教育体现公平,上海建立健全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残疾人融合教育体系。
舞台上的潘静正在排练,车祸受伤后她便在养志康复医院接受康复训练,一步步从生活自理到圆梦舞台。上海针对不同残疾人需求,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等康复服务和残疾预防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率先成立上海市残联智能康复辅具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加速转型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加快推进养志康复医院扩建工程。像潘静一样因康复拥有“第二次人生”的情况,正在不同残疾人身上上演。
残奥会上勇夺首金,李豪身残志不残,努力为国争光,活出精彩人生。文化体育是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入社会的有效载体。五年来,上海积极开展各类“残健融合”群众体育活动,增设了一大批适合残疾人特点健身点和健身设施,筹划了上海残疾人竞技体育综合设施,推进残疾人文化艺术“一区一品”建设,“阳光健身”“阳光院线”“阳光悦读”多个文化品牌百花齐放。
城市更温情:科技赋能 智慧助残
五年来,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上海残疾人状况调查工作不断升级,集中采集全面了解、实时采集及时跟进,让残疾人的一件件“急难愁盼”变成城市服务的一项项“政策清单”。
上海正加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残联以“两张网”建设为抓手,“两个免于提交”“不见面办理”“跨省通办”“免申即享”等67项政务服务逐一纳入“一网通办”。残疾人交通补贴纳入“免申即享”,成功实现“升级版”政策找人;“阳光云助残”为残疾人出行、就医、生活保驾护航;“阳光辅具网”让辅具服务像网购一样便捷。“助残一件事”“残保金征缴一件事”实现集成优化,让数据多跑路,残疾群众少跑腿。
这五年来,上海坚持引领创新、政策先行,致力于打造人人乐享的城市全方位无障碍环境。启动杨浦滨江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残疾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在全市16区行政服务中心配备远程视频手语翻译服务;在全市众多商业影院和社区放映点播放无障碍电影;在全市公共场所设置逾8000个残疾人专用停车位;为听力残疾人打造无障碍“车生活”;为2600名困难视力残疾人提供智能助盲辅具;为本市2万名听力、言语障碍残疾人提供通信优惠套餐服务……
组织更温暖:深化改革 凝心聚力
五年来,上海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
本市加强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强化市、区、街镇三级残联组织作用,建强全市残疾人各级各类专门协会作用,做实居村残疾人协会,建立工作责任服务“三清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
这五年来,无障碍环境立法调研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施“阳光信访”工程,提升12345、12385热线服务能力;开展法治宣传品牌建设,残疾人对法律服务满意率超过90%。
上海积极发挥长三角中心城市龙头和带动作用,推动残疾人康养服务、教育就业、权益保障和宣传文体等公共资源共享,绘就长三角区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最大同心圆。
== 各界代表感言 ==
市残联教就处处长陈栋渊:残疾人的教育工作更加包容,残疾人的就业工作更加多元,残疾人的保障工作更加全面,残疾人的救助工作更加精准。希望残疾人受到的教育更有深度,残疾人的就业更有宽度,残疾人的保障更有力度,残疾人的救助更有温度。
嘉定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金芳:上海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残疾人享受高品质生活,残疾人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尤其是三个方面感受深刻,一是为残疾人办实事,为视力残疾人适配智能导盲帽让盲人人可自行外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市、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深受残疾人欢迎。二是探索智慧残联建设,链接一网通办,科技助残让残疾人畅享数字生活,大大提高办事便利度。三是有首创精神,首推全市听障人士驾考培训体检,圆聋人驾考梦。推动实施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创新非遗就业模式,有效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
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创办人韩颖:我是一个盲人,在上海残疾人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实现了求学梦、创业梦,从一个无障碍电影观众成长为一名无障碍影视公益人。
上海寅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长宁区新泾镇妇联执委马寅青:上海残疾人事业的高速发展我想用两个词来表示:自由和价值。在上海,我们基本可以无障碍地出行,不再只是被困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所以觉得自由。另外,上海一直在鼓励残疾人创业和就业,给残疾人提供了很多机会,我自己是一名创业者,我觉得通过创业自己的价值也是可以被认可被普通人看到的。希望上海的残疾人事业能够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的残障伙伴能过得更好,希望《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尽快落地实施,依法保障残疾人等有无障碍需求的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