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格莱里奇演肖邦,上海雨夜续写传奇
2023-06-2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6月24日夜,上海大雨,但刚刚结束音乐会的上海音乐厅内,仍然人满为患。极富传奇色彩的“鬼才钢琴家”伊沃·波格莱里奇弹完了整套肖邦作品,很多观众不愿离去,耐心地等待着音乐家换完衣服来签售。持续了1小时的签售,也一直热闹非凡。

波格莱里奇以“特立独行”闻名,甚至被称为“音乐界伏地魔”,拥有独特的音乐天赋和创新演绎使他成为当今最独特的音乐思想家之一。他在1980年一战成名,当时,他入围了在华沙举办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第三轮因个性太突出而被淘汰,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传奇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因力挺他从评委席愤而退出,使得整个音乐界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位钢琴家。而随后四十年多的职业生涯中,他没有辜负外界的关注,通过为音乐诠释设定新的标准,他拓宽了钢琴艺术的视野和理解。

波格莱里奇在全球各地的音乐会都受热捧,在上海也不例外,音乐会门票在开售一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加座票也是立刻秒空。观众们痴迷于他音乐会上浓郁的个人色彩,尽管这常常让现场出现“意外”——他曾在国家大剧院演奏中,情绪太过激动,将琴弦弹断。此次音乐会,音乐厅也在舞台侧台放置了第二台钢琴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现场演绎不走常规,但他对于音乐会的准备十分严谨刻苦。自6月21日抵沪,波格莱里奇的每日日程只有“练琴”和“休息”两个选项,而为了确保最好的声音效果,他的练琴时间甚至会持续到观众入场阶段。观众们在音乐会前会看到波格莱里奇在台上练琴的画面,这对于古典乐迷来说也是相当“出人意料”。

对此,他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有着幽默的解释:“有些舞蹈家在后台准备,为了保持热身状态会全身裹着毯子;而钢琴家除了自己得保持好状态,也希望钢琴能有好的状态。就像我们吃饭要用桌子,等餐具在桌上摆好的那一刻,饭桌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而如果没有人演奏钢琴,那它就只是个死寂的家具。”

上海音乐会以《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Op. 61)开场,还包括了《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8)、《F小调幻想曲》(Op.49)、《降D大调摇篮曲》(Op.57)、《升F大调船歌》(Op.60),加上最终加演的《升C小调前奏曲》《E大调夜曲》,都是肖邦最富特色的作品。在国际上巡演时,他的深刻理解让很多乐评人已经赞誉他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肖邦演奏家”。他本人也表示,这些作品都有着不同层次的美感,“就像我在北京时去参观博物馆,里面展示的花瓶从远处看可以感受到它的美感,而近看品味其细节也会为之赞叹。我希望自己呈现的音符,也能兼具整体和细节之美,更希望通过不断练习,让听众感受到琴键之下暗涌的深刻美感。”

波格莱里奇如此受观众欢迎,其实也是对于钢琴艺术的纯粹。他告诉记者:“我的兴趣爱好受制于钢琴家的身份,骑自行车怕摔倒,游泳超过20分钟又怕伤害到肌肉。不仅仅是锻炼,从吃什么到何时睡觉、睡多久,我都非常自律,我对身体有堪称军事化的管理。”他说,这是他最享受的状态,因为“设立了音乐上的目标”,所以,为了实现目标,“其它很多东西都可以放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